【禁聞】重建社會或重建權力?

【新唐人2010年9月17日訊】在中共「市場經濟體制」框架下,中國當前的經濟卻出現國進民退,和以壓制社會為代價的強化權力跡象,「權力之惡」和「資本之惡」不能有效制約,造成中國社會現時貧富差距擴大、官民關係緊張、勞資糾紛增多。如何走上「社會重建之路」,中國面臨新的歷史性抉擇。

北京清華大學社會學系近期發表一份《走向社會重建之路》的報告。據《中國青年報》引述這份報告的內容指出,在生活中,存在以權代法、以權力壓制社會來強化自身的跡象。

舉例來說,中國經濟領域的壟斷愈來愈嚴重,石油、鋼鐵、煤炭、交通、通訊等原本就由國家企業壟斷的行業,現在更被賦予了愈來愈多的特權。而這種「權力之惡」與「資本之惡」疊加形成的「權力市場經濟」,影響到政策的制定,造成社會不公。

報告指出,中國當下面臨一個新的歷史性抉擇:是通過社會的重建,形成政府、市場、社會相互配合的治理結構,還是造就一種更強大的權力來包打天下?

清華大學的這份報告提出,重建社會的基本目標是:「制約權力,駕馭資本,遏止社會失序。」

而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張清溪在「希望之聲國際廣播電臺」、「從經濟看中國」專欄表示,黨政一體,容易造成權力腐化,形成制度的不公平。

張清溪:「我想在中國可能很多人會習慣於:中國共產黨就是中國政府的這個想法,那這黨政應該分立,如果合在一起的話,就會使得很多制度…造成不公平,所謂濫權。」

而中國體制的另兩個「一體化」還包括:行政、立法、司法一體化;和官商一體化。

張清溪:「一般憲政國家裏面,政府應該三權分立,行政、立法、司法應該各自獨立、互相制衡。所以對政府就要設定制衡的機制。…行政和企業合為一體,官方會腐化,企業可能會走法律漏洞,利用特權來營利。」

中國著名政治評論家胡星斗教授上個月(8月)在致胡錦濤主席的建議信中提出《中國的死路與出路》,他認為,目前中國的「三進三退」是歷史的反動。所謂“三進三退” 是指:國進民退(國企進、民企退),和官進民退(官權進、民權退)以及人治進、法治退。

他指出,鋼鐵、石化、有色金屬、信息、汽車、船舶、航空、裝備製造、煤炭、煙草、鹽業等行業完全或絕大部分是國有的天下,國有資產從1999年的9萬億元增加為2009年的43萬億元……種種事實都說明「國進民退」不是統計部門虛構的。

胡星斗認為,只有憲政,才能抑制特權、壟斷和腐敗,才能打破人治、官家主義和王朝迴圈,才能實現中國的長治久安;只有憲政,才有公平正義。

新唐人記者周平、周天綜合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