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聞】廖亦武首出國門 朗誦會感動德國

【新唐人2010年11月5日訊】10月底,四川作家廖亦武結束了在德國的文化交流之行,返回中國。在德國的六個星期,廖亦武在十多個城市的「文化節」文學作品朗誦會上,和西方文化界廣泛交流。僅柏林一場就有600多人參與,很多德國人因爲沒有座位而全程站立傾聽,廖亦武用他的作品深切的表達了中國人呼喚自由的聲音,感動了德國。

這次來德國是52歲的廖亦武堅持了15年、歷經15次申請後,首次獲得批准出國。據海外媒體報導,這和德國政府出面幫助他有關。10月31號廖亦武離開德國前夕,非常感慨,他表示,在德國他感受最深的就是可以活的自由自在,和人交往時可以無拘無束。

廖亦武:“我覺得首先是無拘無束,我開始來還有一點戒備,後來就是完全放開了,我覺得完全是水乳交融的。他們真是喜歡我講的那麼些故事。因為這是他們以前在其他中國作家的書裡面沒有接觸過的,在陽光下面這麼一個底層社會。”

廖亦武的童年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政治歧視,和無法上學的痛苦中度過的。爲了生存,他做過很多種苦工。70年代,他學會了吹簫賣藝來維持生活,也開始寫詩、寫文章來抒發心情。

1989年,他因寫作並錄製揭露“六四天安門”事件的詩歌----《大屠殺》,而被判刑4年,經受了毒打、電擊等非人的折磨。出獄後,廖亦武堅持寫作,尤其是為無權、無勢、無錢,甚至無房、無工作的社會底層中國人發聲。2001年,廖亦武出版了《中國底層訪談錄》,引起全中國的強烈反響,但很快也遭到中共官方的強烈打壓。

2009年5月,廖亦武採訪汶川地震受害者的作品《地震瘋人院》獲得澳洲齊氏文化基金會的獎項,中共當局禁止他出境領獎。去年(2009年)10月,作爲法蘭克福書展主賓國的中共,同樣禁止他出國。

今年3月,帶著德國「科隆文化節」的邀請信,廖亦武還是被警方帶下即將起飛到德國的飛機。他這幾番經歷,被西方媒體廣泛報導,使他本人和作品更受西方民衆關注。

同樣,爲發出自由的聲音,被迫流亡海外的詩人貝嶺,和廖亦武在波恩同臺朗誦過各自的作品。

他說:“中國(共)政府他們基於國際壓力和基於德國政府的要求,他們雖然給廖亦武在國外限制了很多的條件,但我想廖亦武以他的行為、以他的音樂、以他的作品,而不是以他的政治宣言,向人們表達了一個自由的聲音。我想這是一個非常智慧的角力。”

在德國爲期六週的文化交流中,德國前總統科勒夫婦、諾貝爾文學獎德國得主格拉斯和赫塔•穆勒都前往廖亦武作品朗誦會,歐洲的作家、詩人、文學評論家、記者、民間藝術家、社會活動家、甚至德國過去的貴族、公主等都紛紛和廖亦武見面,現場互動和反應非常熱烈積極。歐洲所有大電視臺報導了廖亦武的朗誦會,廖亦武作品傳遞了中國人對自由的渴求,德國人深受感動。

10月31號,帶著前所未有的尊重和讚賞,廖亦武離開了德國。11月1號,海外媒體確認廖亦武安全抵達成都。

貝嶺:“我會想到他和我在波恩一起做文學朗誦,和他吹簫,和他唸他和死刑犯討論死刑的那首詩的時候那種巨大的一種傷痛。那麼現在廖亦武已經回到成都,那麼我想,希望他還能夠有第二次、第三次來到——不止是德國——可能來到其他的西方國家。”

不過,在今後,廖亦武是否還能再次邁出國門呼吸自由的空氣,是否能在中國爲底層的民衆發出呼聲而不被無理的干涉,依舊是個未知數。

新唐人記者 普至 、王雨晴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