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0年11月14日訊】新聞周刊(243)西方社會很多人對去中國做生意非常有興趣,前美國智庫研究員伊森-葛特曼曾在中國經商多年,並寫了《失去新中國》這本書,揭示西方商人去中國做生意的初衷、曲折和壓力下的背叛,下面請看葛特曼(Ethan Gutmann)先生在加拿大訪問期間本臺記者的專訪.
在西方的商業界一提起中國,那意味著全球最大的市場和無限的機遇,在中國通過葛特曼先生眼裡,透過高樓大廈打造出繁榮,他看到另一番景象:“西方人總是帶著夢去中國的,大部分是發財,也有其他的夢,中國市場現在有很多現象,其中之一是,西方企業從來沒有死亡,只是逐漸退場了,沒有人會承認,他們在世界最大的潛在市場上失敗了,他們退場時悄無生息”
葛特曼先生曾在外商在華諮詢公司任高級顧問多年,還是美國駐華商會的政府關係委員會副主席,並作為記者廣泛了解中國社會各階層的生活。
根據葛特曼接觸到的資料和分析,最多不到3/1的美國公司能夠有季度性的獲利,如果連首期的投資也計算在內,只有大約5%的公司賺錢。“賺錢的公司不是靠在中國市場銷售,他們在美國、加拿大市場出售中國製造的產品賺錢嗎?當然賺錢。中國是很大的製造國,但現在被印度、印尼競爭,事情正在變化,中國正在被低價競爭擠出市場。”
葛特曼認為對外商來說,中國市場是個無底洞,一個由口是心非的中國搭檔、死板粗暴的官僚制度、在政治意願驅使下,連GDP的數字都不能使人信服的無底洞。“沒有人能在中國市場銷售,沒有人,任何時候當公司準備進入這個市場時,他們就被快速削弱,盜版,沒有知識產權,技術,看看谷歌,證據顯示,侵入源代碼、GMAIL信箱、黑客攻擊,這不是外麵人幹的,來自谷歌員工,也許是(共產黨)黨員,也許是軍方的人。”
而當初外商們確實是帶著促進中國的民主和更人道的社會的初衷踏上那片土地的。
“我知道的一些生意人是我遇到過的最理想化的人,他們認為自己做的事會把中國引向一個新的改善的中國,一個最終會自由的中國”
但在一個控制嚴格的社會做生意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葛特曼總結到,外商必須同化成具有“中國特色”,並練就“中國特色”的功夫,:第一種是緊緊跟著共產黨走,永遠為中共的目標奮鬥,為北京當局在本國議會裡遊說﹔第二就是用之於亞洲地區皆准的商務活動,送禮、行賄官員﹔第三種,就是拍馬屁,為中國當局歌功頌德,這個方法多被西方學者和記者們採用。
葛特曼在書中披露僅在自己工作的諮詢公司,客戶中超過半數的公司使用中國血汗工廠的勞工製造服裝、鞋子、時尚商品以及出口到美國的兒童玩具,一些美國企業通過為共產黨幹部提供豪華辦公室,來實際上支援共產黨對工人進行控制。
“你必須看到看待中國時不必考量道義,不管公司用甚麼方式運營的日子已經結束了,現在全球成為一個整體,沒有很多秘密了,那些東西遲早會暴露出來的,在網上等等流傳。雅虎和過去不一樣了,谷歌被打得眼睛黑青,為他們在中國市場的所為,最終承認,沒有在那裏成功。我認為公司們在很早前就應該有這種重要的辨別能力了,但西方公司花了很多時間才認識到。”
據葛特曼先生觀察,在美國,商業界已經從過去遊說政府給中國更多優惠,對中國民主人權問題上保持沉默的立場上撤退了,因為認識到了在中國做生意的局限性和缺乏利潤。
“我認為西方企業學到了些東西,在美國氣氛已經相當不同了,已經認識到中國不是那種環境,甚至當初也不一定是,不再是一個很好的商業投資的環境”
新唐人記者劉淑君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