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論功過 蔣經國的臺灣路

【新唐人亞太台2011年1月13日訊】今年元月13日是故總統蔣經國先生逝世23週年,他出生於大陸、留俄十年、在台灣終老。79年的人生,在台灣住了近四十年,既是國家命運的見證者、也是建設者,我們特別企畫了經國先生紀念特輯,第一集,先從經國先生的台灣路開始。

(民國76年10月10日)

故總統 蔣經國:「親愛的父老兄弟姐妹們,以及海外回國的僑胞們,今天是中華民國76年雙十國慶。」

這時的蔣經國,用意志支撐風中之燭的身軀,最後一次出現在全國民眾面前主持國慶大會。隔年的元月13日,病逝台北榮總,終年79歲。

1949年國民政府撤退來台,蔣經國奉父親蔣介石之命護送中央銀行外匯、黃金移存台灣,從此開啟了他的台灣路。

國民黨 黨史館長 邵銘煌:「到台灣來初期,他幫助先總統蔣公對台灣局勢的一種穩定,他有很大的貢獻。」

海峽對岸,共軍對台伺機而動,1949年的金門古寧頭大戰與1958年的八二三炮戰,蔣經國都不顧烽火、親往前線坐鎮鼓舞士氣。他也是台灣政治人物下鄉的始祖。

國民黨黨史館長邵銘煌:「他自己講過他最喜歡跟民眾在一起,他為什麼喜歡走入鄉間,因為他為老百姓解決很多實際的問題。」

清廉的形象、加上主政時期正逢台灣快速經濟發展,蔣經國任用大批專業技術官僚、啟用台灣本省籍官員,1985 年,他在美國《時代雜誌》專訪,表示自己心在臺灣,已是台灣人,也公開表示,蔣家人既不能也不會主政,總統依憲法選舉產生。

國民黨黨史館長邵銘煌:「尤其到越晚年的時候,他越有那個使命感,覺得要在他有生之年 汗盡血枯注斯土,把他最後的心血放在台灣的民主改革上。

李登輝後來繼任元首之後他自己也講過,他(李登輝)雖然也推動了寧靜改革、修憲的民主改革,但是他認為沒有兩蔣所奠定的基礎,他沒有辦法完成改革。」

晚年宣布解嚴、開放黨禁、報禁,放手台灣民主化、開放大陸探親等、配合當時的媒體環境,使他獲得人民很高的認同,台灣歷次調查結果都顯示,蔣經國是台灣人民最懷念及肯定的總統。

有人形容蔣經國的統治綜合了開明專制與軟性威權。他和部屬之間始終保持著某種距離。他讓手下工作者刻刻緊張、揣摩,而難以捉摸他的意向。只有在面對年輕學生及街頭百姓時,才露出難得的親切。而這,或許和他在蘇俄的十年經驗有關。

新唐人亞太電視 阜東 張明筑 採訪報導

相關新聞

今日整點新聞

九評共產黨引發三退大潮

目前退出中共黨、團、隊總人數

隨處可看新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