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聞】年關送「禮」還是「利」

【新唐人2011年2月3日訊】鞭炮聲聲辭舊迎新,人們走親訪友拜年,既送禮也收禮,「禮尚往來」早已是中國的傳統習俗。不過現今的中國社會,年關送禮逐漸變質,似乎成了花錢大比賽,也被腐敗官員看作紅包進帳的好機會。「禮」,逐漸失去了它的精神性,變得更加物質,無論是送禮者還是受禮者,看到的更多是利益的「利」。

中國大陸的貪賄花招百出。台灣《經濟日報》羅列出中國官員匪夷所思的行賄貪污手法。比如,送古董字畫等價值不容易認定的物品,或者不需要出具任何身份證件,就可以使用的百貨公司「購物卡」,還有一些「學者型貪官」通過出版書籍,讓有意行賄者大量購買,或用單位的預算購買,以賺取版費。

近年來落馬的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副局長張敬禮就是一個例子,他透過出書貪污的金額就高達人民幣 1700多萬元。

曾經在九個市長身邊工作,深諳地方官員送禮之道的卞洪登在自己的博客中寫道,中國市長是世上送禮最多的人。地方城市為了搶國家項目,通過各地區駐京辦,向各個部委辦批項目的機關,不停的送禮走門子,逢年過節更是奉上厚禮。不過市長當然不會自掏腰包,送禮費從何處出?從何處回收?更是說不清道不明瞭。

如果說是監察機制不完善,體制腐敗使得貪官抓不完打不盡,眼看現今的中國社會,送禮似乎都走入了怪圈。企業送禮做「公關」,就算是一般老百姓,年節下,送禮也是每個家庭一筆不小的開支。送親戚,送朋友,送領導,送孩子的老師 ......送禮更多是為了「打點關係」,直接牽涉到個人利益。

中國傳統禮節最早從祭祀而來,以表示對上天神明的敬意,如今這一意義已經為人們淡忘,送禮被當成是一場花錢競賽。連中國媒體也憂心的說,「送禮中國」越紅火,理性社會越遙遠。

新唐人記者尚燕、蕭宇綜合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