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價上漲ECFA簽訂 臺紡織申請專利自保

【新唐人2011年3月20日訊】社區廣角鏡(182)早期台灣有紡織王國稱號,像是棉紗、人造絲、紗線等,品質都受到肯定。不過,隨著兩岸簽訂ECFA,加上全球原物價上漲,台灣的紡織市場逐漸被分食。紡織所長白智中表示,除了研發出更多的新產品,業者申請專利,來確保自己的權益。

機器快速轉動,讓深藍色線呢瞬間有了生命。台灣早期有紡織王國稱號,魚網線、紗線、縫線為主要紡織品﹔民國四十年,彰化紗廠為當時最大紡紗廠之一,從上游生產棉紗、人造絲,以及中游織布、織帶,甚至到下游衣服加工和雨傘製造,都是自己一手包辦。

紡織所所長白志中:「我們的生活水準到某一個程度的時候,其實我們不再是只穿得,只求得暖就好了,不是說只要好看,就是要有功能出來。」

傳統絲綢與綠能科技,擦撞出紡織的無限可能,像是LED複合線紗,或是用回收寶特瓶做成的布料,不僅做出具有巧思的環保舒適服裝,更附加安全性功能。

紡織所所長白志中:「防水透濕,吸濕排汗,遠紅外線,其實都是把一些功能,放到傳統的衣著上,讓它更有特殊性,更有機能性,附加價值越高,所以我們在功能的設計,我們在這些方面,我們用材料的設計,走入到協助產業界,把大眾化的產品,提高到附加價值的產品。」

根據經濟部統計處資料顯示,2009年台灣紡織業產值,達到3748億元,較2008年減少16.1%,其中人造纖維業產值為1120億元,較2008年衰退16.8%。另外,兩岸ECFA簽訂後,中國紡織品對台灣出口值,預估增加20.8%,並高達486項進軍台灣市場。紡織所長白智中表示,只能從申請專利,來確保業者的權益。

紡織所所長白志中:「我們很快的把光電的技術引進來,我們做很多別人沒有做到的,我們用專利,我們用技術保護起來,幫助我們國內紡織業去競爭。政府也是很重要,然後法人也必須就跟著政府的政策,我們不斷的走上新的領域。」

經濟部技術處長吳明機:「把這樣一個創新,才能發展出來,然後移轉給我們的產業,事實上就可以在兩岸產業競爭裡面,能夠有一些市場區隔的效果出來。」

台灣傳統紡織產業面臨市場被分食走向,以及全球原物料上漲趨勢,重重現實壓力下,也同時考驗業者與政府的智慧。

新唐人亞太電視曾奕豪、李晶晶台灣臺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