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龐大地方債 違約風險逼臨界點

【新唐人2011年7月16日訊】新聞週刊(278)近年來,中共發放天量貸款,催發地方政府債務迅速膨脹,所造成的巨額不良貸款正日益暴露,並引起海內外金融界和分析人士的高度關注。有專家指出,2011年到2013年將是許多地方融資平臺的還貸高峰期,如導致地方財務危機,將進而影響到銀行和中央財政,並危及整個經濟的穩定。

7月12日,《金融時報》引述瑞信報告《日益加劇的債務威脅》認為,中國的信貸增長已達臨界水準,從過往的經驗看,這意味著低迷會突然來臨。

據中共國家審計署6月底發佈的報告,中國地方政府性債務總額約為10.7萬億元(約合1.65萬億美元),相當於201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7%。

但許多業內人士認為,這個資料遠遠低於實際水準。

7月初,國際評級機構穆迪發出警告,認為審計署關於銀行對地方政府貸款規模的資料可能少報了3.5萬億元,並且不良貸款規模大於預期。因此將中國銀行業的不良貸款率推升至12%,這在任何國家都是足以引起關注的風險水準。

美國《當代中國研究》雜誌主編程曉農:“中共到2010年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債務總額大概是超過15萬億,是財政收入的183%,這個數字實際上是遠遠低估的。根據中共09年前所作的調查,地方政府欠債當中,65%是地方政府必須直接償還的,12%是地方政府擔保的,就是說他負有擔保責任,還有24%是屬於政府兜底的。不論是直接償還、擔保、還是兜底,其實都是政府債務。”

經濟學家郎咸平指出,金融風暴後,中共推出4萬億元的投資方案,加上地方政府的配套有16萬億元,總共20萬億。由央行投放貨幣,投放銀行信貸,從而造成2010年底,貨幣量高達73萬億元。地方債務激增是這種貨幣政策的結果。

瑞信報告還指出,中國非銀行信貸工具,地方融資平臺,也在激增。轉向這種短期融資,是金融脆弱性加大的一個典型標誌。

所謂地方融資平臺,就是各級地方政府憑空建立的空殼公司,名曰“城市投資建設開發公司”等。地方政府以土地、資產甚至未來稅收作抵押,向銀行借貸建設資金。

程曉農:“因為中共的預算法,地方政府是不允許借債的。而地方政府又欠十幾萬億的債,它的償還責任,自然就是財政部。所以財政部為了減少自己的責任,它現在宣稱這些債務的大部分不屬於政府債,而是公司債。也就是說,他在玩弄概念遊戲。”

據財新網報導,許多地方政府把有限的資產在不同的平臺上騰挪,用一家平臺貸款到了上限後就成立新平臺,把核心資產劃撥過去重新申請貸款,多頭舉債,寅吃卯糧,層出不窮。據業內保守估計,2010年地方平臺債務率超過150%。

此外,許多地方債是以土地為抵押的。郎咸平指出,2010年的全國土地出讓金為2.9萬億元,2011年可能只有去年的20%。要還清這些債務(10.7萬億)的銀行利息已經很懸,更不要提本金了。

程曉農:“實際上是很多地方政府大舉借債,但並沒有償債能力。很多地方政府要不就是賴帳,要不然就是借新債還舊債。在目前這種情況下,如果賴帳,就會導致銀行借給地方政府的十幾萬億變成完全的壞帳。也就是說,老百姓存在銀行的十幾萬億存款將泡湯。”

瑞信亞太區首席經濟師陶冬在6月20日的記者會上指出,中國地方債風險大,預計本屆政府任期內,無法實現將地方債從銀行體系中剝離。

瑞信亞太區首席經濟師陶冬:“中國地方債是中國經濟17年以來,我認為最大的一個定時炸彈。它的規模非常大,超過以往任何一次銀行的不良資產。但是在房地產市場沒有出現一個斷崖式的調整之前,我認為這個炸彈暫時還不會炸。”

資料顯示,地方融資平臺有54%的貸款期限在五年以上,2011年到2013年是融資平臺貸款集中到期的時間。中共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指出,一些地方融資平臺負債比高達94%,海南島部分地區融資比甚至達300%,大大高於80∼120%的國際風險警戒線。分析人士認為,缺乏透明度與法令規範都會讓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在未來兩、三年內爆發。

新唐人記者曲明、詹雅蓉綜合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