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史詩《賽德克•巴萊》

【新唐人2011年9月18日訊】新聞週刊(287)剛剛閉幕的36屆多倫多國際電影節放映了描寫台灣原住民反抗日本殖民者的歷史巨作《賽德克•巴萊》。導演魏德聖為拍此片等待12年,其間為籌措資金採取迂迴策略,先拍攝了創造票房奇蹟的劇情片《海角七號》。魏德聖說拍《賽德克•巴萊》是為了促進族群之間的和解。

帶著監製黃志明和2名劇中演員會見媒體和觀眾,導演魏德聖首先感慨在籌資困難的情況下堅持拍完了電影。

導演魏德聖:「我們只要說我們沒有錢,很多人都會說我們在哭窮。可是我說我們沒有錢是一種驕傲,因為我們沒有錢還能夠完成一部這樣的電影。」

耗資2千5百萬美金,拍攝將近1年,上下兩集共4個半小時長的《賽德克•巴萊》,講述了1930年代,發生在台灣南投霧社地區,日本殖民統治期間的最後一次武裝抗日事件。三百多賽德克族人在首領莫那魯道的率領下,以血肉之軀對抗三千日本軍人,賽德克人幾乎全部犧牲。影片場面宏大,故事性強。

《賽德克.巴萊》導演魏德聖:「這是一段滿殘忍的歷史,滿血腥的。但我是希望在這些血腥殘忍的畫面裏,得到新的反省。所以我們用了很多文字,很多對白,很多歌謠。希望傳達這種思想上的東西,文化傳統的東西,而不是只有單純的故事。」

魏德聖說,96年從漫畫書上了解到那段歷史後,就萌生了要拍成電影的藝術衝動。

《賽德克•巴萊》導演魏德聖:「全世界英雄主義都在爭自由,身體的自由,生存的自由。可是這個族群很特別,他們反而是在一個最安定的年代做這個反抗,他們要的是靈魂的自由,他們傳統信仰,傳統文化的自由。」

那個時期,台灣原住民部族之間的矛盾與仇恨,外來文明與原住民傳統的衝突,原住民與日本殖民者之間的不滿與反抗,糾結在一起,要詮釋這段充滿爭議的歷史可以說是一種挑戰。

《賽德克•巴萊》監製黃志明:「想要去呈現這段歷史的時候,真的是盡量做到中性,還原歷史。想想莫那魯道這個1930年代深山裏的老酋長,他在想甚麼?」

魏德聖說拍攝該片就是試圖化解歷史帶給台灣人心中的仇恨與包袱。

《賽德克•巴萊》導演魏德聖:「但是你要卸下武裝去看。化解仇恨,化解仇恨,族群跟族群的仇恨,國族跟國族之間的仇恨。」

9月9號該片完整版的上集在台灣公映後好評如潮。4天時間票房已達400萬美金。該片的2個半小時剪輯版在兩週前威尼斯電影節的全球首映式上,也贏得滿堂喝采。

駐多倫多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新任處長陳文儀:「我覺得它超越史詩。它已經達到國人,甚至未來的子孫可以傳頌的一部影片。」

不過大陸媒體對影片卻評價很低。魏德聖說大陸對台灣抗日的問題存在誤解。

《賽德克•巴萊》導演魏德聖:「那時候台灣沒有半個兵。老百姓都是拿著竹竿,插著菜刀,拿著宋江陣。台灣死的人比大陸人還多,你們不知道而已。」

《賽德克•巴萊》的下集9月30號在台灣上映。目前該片正在與大陸方面商談公映。他們希望觀眾有機會觀看4個半小時完整版,真正領略影片想要傳達的含義。

新唐人記者秋旻多倫多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