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下的考驗 驟雨洪流成常態

【新唐人亞太台2012年6月14日訊】受到氣候變遷影響的台灣,雨量和災難幅度都不斷創新紀錄。台灣的國土在氣候變遷的威脅下,到底面對的是怎樣的風險?在這極端降雨越來越頻繁發生的情況下,河川的疏濬,真是解決危機的萬靈丹嗎?今天的透視焦點,給您深入報導。

受到全球氣候變遷影響,台灣的降雨量和災難幅度都不斷創新紀錄。日前桃園楊梅一小時降雨達122.5毫米,打破氣象站設站25年來的時雨量紀錄,學者認為,未來 ,將會是常態。

中興大學水土保持系教授 陳樹群:「必須把這樣破紀錄的東西,當作一種常態。意思是說,每ㄧ年你就常常會經歷到,不是極度的降雨,不然就是可能未來面臨的極度的乾旱。」「你必須認定將來的施政,整個國土保育,就是必須在這樣極端氣候變遷之下。」

專家評估,台灣在經歷九二一大地震之後,至少要休養生息廿年土地才能平衡。2009年 莫拉克風災,沖刷山上土石,造成十二億噸土壤鬆動,面臨動輒引發土石流的風險,台灣政府該如何應對?

中興大學水土保持系教授 陳樹群:

「把一些譬如說敏感區位,地質敏感區位或是土石流潛勢溪流這些,都要儘可能的跟周邊的我們的百姓來說。假設在居住在這些情況的前提之下,你本身就比一般人,要有更早的,或者是更謹慎的因應措施。」「假設我們這樣超前部署的動作能夠做到非常踏實的話,我們就比較少會去做到災中搶救的這個部份。」

中興大學水土保持系教授 段錦浩:

「所以我們自己要提高警覺,就是說,人不要與天對抗,就是該閃的就閃,這個可能好很多。」

一直以來,疏濬都是因應洪峰的主要辦法,只是,當面臨極端降雨頻繁發生,河川的疏濬,真是解決危機的萬靈丹嗎?

中興大學水土保持系教授 陳樹群:

「疏濬是對於一種緊急措施來講,是正確的。但是它沒有辦法一勞永逸來解決水土保持的問題。」「我們更希望就是說,有很好的源頭治理,比如說往前的崩塌地治理,那麼往整個下游面的整個水庫,這些一系列的管理,可能是必須要的。」

莫拉克風災後,政府相關部門開始有系統地建置全國災害潛勢地區分布,也就是俗稱的「防災地圖」, 六月中的這場豪雨襲台,相當於經歷了一次考試。然而,這樣的挑戰,絕對不會只有一次。

新唐人亞太電視 台中採訪報導

相關新聞

今日整點新聞

九評共產黨引發三退大潮

目前退出中共黨、團、隊總人數

隨處可看新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