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米代麥做麵條 增加台糧自給率

Play
Current Time 0:00
/
Duration Time 0:00
Remaining Time -0:00
Stream TypeLIVE
Loaded: 0%
Progress: 0%
0:00
Fullscreen
00:00
Mute
Playback Rate
    1
    Subtitles
    • subtitles off
    Captions
    • captions off
    Chapters
    • Chapters

    【新唐人亞太台2012年9月24日訊】台灣每年進口小麥170萬噸,其中有40%,被用來做麵條及麵包,而台灣的稻米卻是生產過剩的。雲林有業者研究用台灣米來代替小麥製作麵條,不僅風味獨特,未來也有望來提升台灣的糧食自給率。

    將麵條放入滾燙的熱水中,大火烹煮三分鐘,拌上干貝醬,好吃的家常麵就可以上桌。

    民眾:

    「這個麵吃起來非常的彈牙,非常的Q!」

    手指一鬆開,麵包快速恢復原本的形狀,非常的有彈性,一刀切下結構相當紮實,是早餐不可缺少的選擇之一。

    民眾:

    「米麵包吃起來軟又Q!」

    其實這麵條和麵包,都是用米製成的,完整呈現了台灣米特有的口感。

    實際來到工廠,白米經過清洗、研磨、烘乾後,就是白晰粉嫩的米穀粉。業者一家人都愛吃稻米,家中長子 長到190公分高,看到日本研究如何用大米代替小麥製作各類食品,退伍後決定赴日取經,回台後 再用許多不同種類的台灣米研究四年,製作出各類米食品。

    雲林縣米食原料加工運銷協會 廖明吉:

    「每人多吃一口飯,免於國外進口小麥,希望能多給農民一些收益。」

    目前用台灣米來製做麵食,成本還是偏高。農糧署統計,去年台灣進口110萬公噸小麥,但是全台卻有27萬公頃農地處於休耕,業者希望,透過努力及政府政策宣導,多多研發米製品,不但減少食物里程,也增加台灣的糧食自給率。

    新唐人亞太電視 張祐銘 台灣雲林採訪報導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