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39】四、第三次工業革命 3D列印的極限挑戰

【新唐人亞太台2013年4月27日訊】科技的演進,已經大大的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接下來的新聞專題,我們要來帶您瞭解,被稱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3D列印。這項可以進行實體列印的技術,最獨特的地方就在於,甚麼都可以印得出來,小到零件、大到可以列印出一棟房子,甚至是人體的器官,究竟這場革命,會掀起什麼樣的產業位移?又面臨什麼樣的極限和挑戰,這集新聞最聚焦,帶您深入了解這個正在台灣發酵的新產業。

global 16x9節目片段:「從吉他到賽車,甚至是你未出生小孩的模樣,人們藉由高科技的整合,與3D列印而找到新的使用者。」

不用懷疑,這些都是印出來的,只要有3D的設計圖檔,一台電腦,加上一台3D列表機,就能印出實體。這項3D列印的創新技術,也被經濟學人雜誌形容,掀起了第三次的工業革命。

科技公司總經理 鄧盛銘:「半個小時之內,我就可以做好這一個,我馬上就可以做所謂的編修,再重新做,那相對這個成本就差更多,像單獨這一個成本,只需要幾塊錢。」

噴頭隨著設計輪廓,慢慢堆疊出立體的塑料,別於平面式的列印,獨一無二的手機殼,不到30分鐘就打樣完成,類似的大小,以往動輒上萬的開模費用,透過3D列印,縮短製作流程,降低成本。

台灣設計師 謝榮雅:「在過去以往的量產技術裡面,常常設計師會遇到一些的,狀況會是這些模具廠告訴你,這個我沒辦法開模,這個我沒辦法量產,因為模具有模具量產的限制,量產有量產的工法供端它的這個條件的因素,但是3D列印似乎沒這個問題了,沒有這個模具所謂脫模的問題,因為它幾乎能夠畫的出來,就能夠被生產,都能夠被列印出來,因為它打破模具的一些條件的限制。」

3D列印,最近在台灣引發熱烈討論。其實,早在30年前,1980年,歐美就興起3D列印的產業,廠商除了販售機器,也提供設計師銷售平台,串聯網路社群,打響品牌,贏得商機。

美國研究機構也預估,2016年3D列印相關產品與服務銷售,將上看31億美元。不用耗費開模成本,減少庫存壓力,3D列印的特色,讓站穩全球第七大金屬模具的台灣,躍躍欲試。

台灣設計師 謝榮雅:「在這一塊3D列印的技術裡面,台灣的設計師或是台灣的產業,究竟要定位在甚麼樣的一個位置,所以現在我們才是,才開始思考,會比較晚一點,那我也有點擔心,那它的起步比較晚,那會造成某些的這個,市場面我們並沒有即時找到,它可能的商業模式。」

長期關注傳統產業、獲獎無數的台灣設計師謝榮雅,期望台灣在這波3D列印產業中,找到立基點。

那麼,3D列印跟傳統模具,究竟差別在哪,多年投入研究材料的台創設計中心研究員柯敏弘,指出關鍵。

台創設計中心研究員 柯敏弘:「它其實是用一片,可是你仔細看,它的每一片跟每一片,它是完全連在一起的,那在一般傳統的精工製造裡面,不可能做這樣的事情,所以3D列印它讓設計師可以做的叫,一體成型。對於製造端來說,真的是一個非常具大的革命,因為幾乎,它可以把所有東西是一體成型的,在機器裡面,在他的設計圖稿裡面就完成了。」

從設計,到成型,3D列印不僅給文創產業帶來新的思維,也為生醫產業注入新的思考模式,像是打造義臉、修復車禍破損的頭蓋骨,甚至列印出,人體器官。

台創設計中心研究員 柯敏弘:「比如說他要做某一些布建,醫生去幫他做訂做,那他的某一些數據,必定會留在醫療的紀錄裡面,可是當這些醫療紀錄,它沒有辦法保存的很好的時候,其實就是一個智慧財產權上面非常,非常要去注意的,因為萬一你的醫療數據洩漏出去,其實你的很多身體數據,很容易在另外一端設計出來。」

18世紀,第一次工業革命,伴隨蒸汽機的發明和改進,將人力轉向機械化也開啟大規模生產的時代;為了提升製造效率,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進行生產線的專業化分工,電力的應用取代了蒸汽機;21世紀,誕生在數位化時代的3D列印,是否真能帶動,第三次的工業革命。

台灣設計師 謝榮雅:「我不這麼看它有這麼厲害的影響,原因是其實這樣的一個技術,它也不會顛覆掉既有的,這個生產的流程,跟這個形式,生產的形式,並不會有太大的改變。」

台創設計中心研究員 柯敏弘:「它在機器裡面,直接把它列印出來之後,比如說他只要會簡單的,比如說他只要會車床或是精工,那是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那代表武器就無所不在了,所以我認為這樣子的一個技術,它將來在所有智慧財產,還有在所有領域的管制上面,它面臨的一定是一個,我們接下來認為它是一個挑戰。」

生活中的一切,只要想得到,或許3D列印都能幫您實現,但,科技發展的界限在哪裡?道德與信仰,會不會被淹沒?關鍵還是要看,人類自己怎麼妥善運用。

文字撰稿:李晶晶

攝影後製:陳輝模

相關新聞

今日整點新聞

九評共產黨引發三退大潮

目前退出中共黨、團、隊總人數

隨處可看新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