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中韓FTA?東協衝擊更加洶湧

【新唐人亞太台2014年11月26日訊】2015年,東協經濟共同體就啟動,東協十國,人口超過6億,比歐盟還要更大,但我們必須關注的是,台灣卻在這樣巨大的區域經濟整合機會中,完全無法插手,台灣在而東協經濟體系中扮演的角色,和遇到甚麼樣的挑戰?帶您來看。

總統馬英九接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特別經濟顧問,大談陸韓簽訂FTA的衝擊,不過其實就在台灣專注中韓FTA衝擊的當下,其實更大的隱憂,台灣卻視而不見。

13號,在緬甸奈比多舉行的第25屆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高峰會,美日韓多國領袖幾乎全員到齊,討論明年就將生效的東協經濟共同體(AEC)。而台灣在區域經濟整合上將面對甚麼樣的衝擊?

中經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史惠慈:「它的內地的一個市場的成長是逐漸在成形。它不只是一個製造基地,代工基地,它也是市場。」

東協十國包括馬來西亞、泰國、緬甸、印尼等開發中國家,人口超過六億,擺脫過往貧窮印象,逐漸從製造業加工地位,轉型為內需市場。近五年數據也顯示,雖然台灣對東協出口只佔20%,但出超成長143%,遠高於對中國與香港的出超成長。

不過值得關注的是,專家指出,中、日、韓,在跟東協完成簽訂FTA後,台灣在東協市場的比重,遭遇三國夾殺,尤其同質性高達七成以上的電子零件的部分,在產品品質不相上下的情況下,被對手韓國,以關稅因素逐步侵蝕占有。

中經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史惠慈:「那韓國是我們的競爭對手,因為我們本來的品質就是上下伯仲之間。價格也是上下伯仲之間。那台灣現在東協其實面臨的是,日本上面壓下來的威脅,韓國中間直接衝突的競爭,還有中國在下面追上來,所以有的時候我就戲稱它叫三明治。」

專家認為,若台灣無法進入東協體系,或降低必要關稅,台灣中小企業將會是最大的受害者,尤其非電子產業的傳統產業,幾乎無法走出台灣,也因此,產業競爭力和關稅降低,都同時是必須並進的課題。

中經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史惠慈:「的確FTA的關稅是其中的一個因素,但是另外一個因素是產業競爭力。那政府的功能,你放在這裡有個政府,它應該要做的東西就是,給你一個環境,是一個公平競爭,沒有關稅歧視的環境。」

在台灣官方以及民間,都在關注中韓FTA衝擊的當下,其實更應回頭審視整體產業競爭策略,再輔以區域經貿關稅簽訂,而台灣包括民間官方,也應拋棄只有電子業代工製造思維,整體為產業思考把關,才不會在區域經濟整合中,喪失一席之地。

新唐人亞太電視 陳進交 沈唯同 台灣 台北報導

相關新聞

今日整點新聞

九評共產黨引發三退大潮

目前退出中共黨、團、隊總人數

隨處可看新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