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80】四、屏東二峰圳90年 生態工程不斷水

【新唐人亞太台 2015 年 05 月 09 日訊】台灣面臨嚴重乾旱危機,除了想方設法節約用水外,集水設施也值得關注。我們帶您來看到,日治時期由日本人工程師鳥居信平,設計的「二峰圳」,使用已經將近九十年,不論豐水期還是枯水期,都能穩定供水。因地制宜的生態工程,不用一度電就可以灌溉良田,比起大型水壩,對河川生態幾乎沒有影響,接下來的專題,我們就來帶您了解,這座歷史悠久的水圳工程。

潺潺流水 ,不斷湧出,這一流就是90年不曾間斷,密密麻麻水管,供給附近居民用水,仰賴的就是二峰圳這項水利工程。

大潮洲人工湖先驅研究計劃主持人 丁澈士 :「從這個人孔,到對岸人孔,大概有328公尺,在河床的下面,就是所謂的地下堰體,所謂的集水廊道。」

看不見的地下堰體,隱身在河床底下,二峰圳是一座長328公尺的集水廊道,梯形堰體用一根根傾斜的水泥柱隔出集水空間,上頭鋪上編織的枝條,協助過濾阻擋異物,河床的伏流水就從水泥柱間,進入三角空間內,也就是集水廊道中 。

大潮洲人工湖先驅研究計劃主持人 丁澈士 :「也就是利用河床下,這個20公尺內,裡面淺層的地下水,來汲取這個過濾的水,所以說水質非常乾淨。」

大地底下有粗顆粒土壤組成的含水層,也有細顆粒黏土組成的阻水層,而伏流水為流動或儲存於河道下方砂礫石層中的水源。 屏東縣境大範圍的板岩,學者指出,鉛筆構造,岩體相當破碎,透水性好,雨水往下滲,儲存在地層裡面。

而一旁這個看似碉堡的建築,稱為進水塔,是集水廊道的終點,伏流水由這進入導水系統。

成大地質系退休教授 鍾廣成:「這個地方,還有一個管線,一個隧道穿過這個山頭,到山的另外一邊,山的另外一邊的時候,就有小水溝引出去。」

清澈的伏流水,順著圳道往下流,再藉由閘門管制用水,不用一度電,就可以供給灌溉良田、供給當地民生用水。

成大地質系退休教授 鍾廣成 :「這個地方比較高,水流出去的位置就慢慢降低,它也不必用電力讓這個水加壓力,都不必。 」

因地制宜而設計的水圳工程,是日治時期日本工程師鳥居信平,為穩定甘蔗灌溉,解決旱季用水所設計,1923年興建完成使用至今,依舊穩定提供用水。

大潮洲人工湖先驅研究計劃主持人 丁澈士:「枯水期的時候,當時設計是6.5萬噸的水,每一天,現在大概這個時期裡面,大概剩下1萬多而已,但是還是一樣,供應給沿線民眾的民生用水使用,也有包括部分民眾的一些灌溉。」

與水庫相比較,水庫引取地面水;而集水廊道汲取地下水。水庫對環境衝擊大,有一定的淹沒區,雨季濁度高、水質不穩定,泥沙量過高,營運以及維護成本龐大。

成大地質系退休教授 鍾廣成 :「水量要多的話,一定要河床裡面還看得到很多的水在流,那才是。你看現在河床很多的設施,像河床的道路,表示是乾季,我們也不知道今年的乾季,要延伸到什麼時候,所以像這樣的地下水,坦白講是相當寶貴的。」

一個兼顧了環境及生態保護的水利設施,就在圳旁的公園裡,肅立了一座鳥居信平的銅像,周圍綠蔭環繞,感念這位尊重大自然的工程師;而在林後四林森林園區,設有集水堰堤的模型,讓民眾了解設計概念 。

民眾 尤小姐:「現在要看到這樣的設施,實在很少了。我覺得古人,他是很有智慧的,他一定有他為什麼,灌溉這個水溝的存在,而且水跟我們也是息息相關。」

台灣面臨大旱危機,用水拉警報,水庫淤積蓄水量低,乾涸見底,反觀二峰圳,這個結合生態保護,數十年前興建完成的水利工程,當時建造的精神與方法,值得效仿與學習。

文字採訪:張媛婷
攝影剪輯:李涓榕 曾奕豪

相關新聞

今日整點新聞

九評共產黨引發三退大潮

目前退出中共黨、團、隊總人數

隨處可看新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