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沸散-麻醉藥的由來
最早發明麻醉藥是我國東漢時期的名醫——華佗,不過當時的藥名不是叫麻醉藥,而是叫麻沸散。
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戰爭頻繁,軍隊和老百姓受傷、生病的很多。華佗是當時最有名的醫生,傷病人員都請他治療。由於那時沒有麻醉藥,每當作手術時傷病員要忍受極大的痛苦。
有一天,華佗為一個患爛腸痧的病人破腹開刀。由於病人的病情嚴重,華佗忙了幾個時辰才把手術做完。手術做好後,華佗累得筋疲力盡。為了解除疲勞,他喝了些酒。華佗因勞累過度,加上空腹多飲了幾杯,一下子喝的酩酊大醉。他的家人被嚇壞了,用針灸針刺入中穴、百會穴、足三裏,可是華佗沒有什麼反應,好像失去了知覺似的。家人摸他的脈搏,發現跳動正常,這時相信他真的醉了。過了兩個時辰,華佗醒了過來。家人把剛才他喝醉後給他扎針的經過說了一遍。華佗聽了大為驚奇:為什麼給我扎針我不知道呢?難道說,喝醉酒能使人麻醉失去知覺嗎?
幾天以後,華佗作了幾次試驗,得出結論是:酒有麻醉人的作用。後來動手術時,華佗就叫人喝酒來減輕痛苦。可是有的手術時間長,刀口大,流血多,光用酒來麻醉還是不能解決問題。
後來華佗行醫時又碰到一個奇怪的病人:病者牙關緊閉,口吐白沫,手攥拳,躺在地上不動彈。華佗上前看他神態,按他的脈搏,摸他的額頭,一切都正常。他問患者過去患過什麼疾病,患者的家人說:“他身體非常健壯,什麼疾病都沒有,就是今天誤吃了幾朵臭麻子花(又名洋金花),才得了這種病症的。”
華佗聽了患者家人的介紹,連忙說道:“快找些臭麻子花拿來給我看看。”
患者的家人把一棵連花帶果的臭麻子花送到華佗面前,華佗接過臭麻子花聞了聞,看了看,又摘朵花放在嘴裏嘗了嘗,頓時覺得頭暈目眩,滿嘴發麻:“啊,好大的毒性呀!”
華佗用清涼解毒的辦法治癒了這名患者,臨走時,什麼也沒要,只要了一捆連花帶果的臭麻子花。
從那天起,華佗開始對臭麻子花進行試驗,他先嘗葉,後嘗花,然後再嘗果根。實驗結果表明,臭麻子果麻醉的效果很好。華佗到處走訪了許多醫生,收集了一些有麻醉作用的藥物,經過多次不同配方的炮製,終於把麻醉藥試製成功。他又把麻醉藥和熱酒配製,麻醉效果更好。因此,華佗給它起了個名字——麻沸散。
文章來源:《醫藥經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