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灝年: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上)【透視中國】

(新唐人電視臺記者林丹, 謝宗延報導) 中華民族的現代史是用鮮血和苦難寫成的,然而它卻被肆意篡改編造, 欺騙國人達半個世紀之久。

【林丹】1999年10月,一部還原歷史真相的史學巨著《誰是新中國》誕生了。作者辛灝年先生經過十四年的深入研究,以確鑿的原始資料,犀利的理論分析,獨特的比較辯析,爲百年現代史縷出了一條清晰的脈絡。向持續時間最長,危害中華最殘烈的專制復辟政權 - 中國共產黨所建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性,提出了的挑戰, 發出了誰是新中國的置疑。 幾年來,儘管中共加強封鎖,嚴禁《誰是新中國》一書流入中國大陸,然而,它還是在中國大陸民間廣泛流傳。

2003年新唐人電視臺《透視中國》欄目推出的三集訪談節目“辛灝年和他的《誰是新中國》” 播出後,我們收到了許多觀眾的來信和回饋,他們在震驚之餘, 強烈希望進一步瞭解中國現代歷史的真相, 為此我們進行了認真的準備, 今天正式推出系列訪談節目《誰是新中國》。 把真實還給歷史, 把真相還給人民。 

【旁白】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 西方列強以槍炮和鴉片打開了中國的大門,滿清王朝危機四伏,內亂不止,開始走向最後的衰亡。中華民族面臨著外患內憂憂,交相煎迫的艱難時世,中國知識份子開始了從改良到革命的艱難探索。

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興中會”,確立了“推翻滿清,建立共和”的民族民主革命目標。第一次廣州起義失敗後,孫中山流亡海外,考察歐美民權和獨立革命,探索發動中國革命的理論。1905年“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成立,孫中山在《民報》創刊號的《發刊詞》中闡述了三民主義的精義,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的革命建國綱領,這標誌著中國民主革命的思想理論已經形成。

在經歷了十次革命起義的失敗後,終於於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成功,推翻了滿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長達2000年多的中國君主帝制,建立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因該年以干支計為辛亥年,故稱辛亥革命。

【林丹】您能不能給我們介紹一下辛亥革命發生的歷史背景和它的原因呢?

【辛灝年】辛亥革命之所以爆發有這麽幾個原因,第一個已經延續了兩百多年,準確地說兩百六十八年的滿清王朝已經走向了一個王朝的沒落期。大清王朝在滅亡了明之後接受了中華的文化,曾經有過一段所謂盛世,叫“康乾盛世”。兩百多年之後這個專制王朝終於走向了沒落期。它沒落期的表現就是外患內憂。內憂呢,是表現在以太平天國造反為代表的這樣一些人民的起義、造反、反抗。另外一個方面呢,那就是列強對於中國的貪心、貪慾和企圖瓜分中國,給它帶來了從外部來的非常大的壓力。

所以從它本身來説,走向了專制王朝的末世。那從中國專制制度的發展來説,雖然秦王朝只有十五年的歷史,可是由秦始皇所確定的中國君主專制制度卻已經經過了兩千一百二十年。在這個漫長的過程當中,當它發展到清王朝的時候,它已經走上了這個制度的末路期。制度的末路表現在這個王朝統治的末世上,可是這個末路和末世又先逢了一個世界大局的變化,那就是西方的科學和民主精神,已經在人類歷史上揭開了他們自己的序幕和篇章。

歐洲的一些前專制國家,經過專制的改革和開放之後,在經過革命之後,有的已經出現了真正的民主國家,建立了民主制度;有的雖然在王冠下走向民主,也就是“虛君共和”,它畢竟開始走向共和了。由於共和民主政治制度的體現和實現,也造成了整個經濟的大幅度的開始向上飆升。西方在政治經濟上的巨大發展,無形中也就必然地會影響到中國;會傳播到中國;會使得中國面臨著一個世界正在大進步的形勢。所以在政治經濟等各個方面,清王朝不僅處在自己的末世上,也處在專制制度的末路上,更處在世界大環境的逼迫之下。

當時的列強對內在追求民主和共和的道路以發展自身;對外卻在發展的過程當中,甚至用強權的方式來掠奪甚至侵略別的國家。而我們中國,以其地大物博人口衆多,自然首當其衝。面臨著巨大的力量的衝擊,清王朝自己本身要維護自己的政權和維護自己的統治採取了一些辦法。那首先不能受欺負那就要強兵,要有強大的軍隊。而要想強兵就必須富國,如果國家不富的話,軍隊靠什麽來養活和發展呢?那麽要富兵強國,那就必須要改革,學習西方的先進的科學技術,然後把這先進的技術來為自己服務,來練好自己的兵,強好自己的國,來對抗列強對自己的侵略。

可是這場經濟改革,在進行了三十年之後,也就是1865年太平天國滅亡,到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開始。一場甲午海戰把三十年目的在於富國強兵的經濟改革的成果徹底敗完。三十年富國強兵的結果,是打不過這個蕞而小國日本國;是全軍覆沒是割地賠款;被人繼續地更有力的欺負下去。這樣一種狀況必然就造成了另外一種思潮的興起,那就是在富國強兵這樣一個以經濟改革為基礎的改革開放的前提下,要求政治上的變法;要求政治上的革新;甚至是要求政治上的革命。而要求政治上的革新,主要表現在康有爲、梁啟超他們要求政治變法。而要求政治上的革命的,主要表現在孫中山先生這樣的要求學習西方的民主革命的這種方式,以走民主革命的道路來推翻整個君主專制制度的和推翻腐敗的滿清王朝。

由於1898年政治變法的失敗;由於義和團的造反;由於八國聯軍對中國的淩辱和欺淩;在這種情況下孫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民主革命的道路,也就是國民革命的道路開始越來越得到很多人的讚賞和發現,並且許多青年志士、知識分子開始追隨。 

所以辛亥革命就是在這樣一種五六十年的歷史發展當中,在經濟改革、政治改革都走向了死胡同的情況下,中國惟有用一種共和革命才能解救自己,才能推翻專制王朝的前提下,終於在孫中山先生領導了十次革命之後,雖然這十次革命都失敗了,可是武昌起義成功了。辛亥革命就是在這種環境下爆發,並且真正的走向了成功。

【林丹】毛澤東稱辛亥革命是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革命,您對毛澤東對辛亥革命的這種評價,有什麼看法?

【辛灝年】大家都知道,辛亥革命是一場要走向共和的革命;辛亥革命的對像是滿清專制王朝,辛亥革命的一個更根本的對象,是兩千多年的君主帝制,也就是君主專制制度。孫中山提出的口號是推翻滿清專制統治,結束兩千多年中國的封建君主帝制。而推翻滿清王朝結束君主帝制的革命,自然是一場鼓吹和要實行追求民主共和的革命。

因爲中華民國已經把中國的封建打倒了;已經把君主帝制結束了;建立了個用毛澤東的話來講資產階級的共和國。所以他不能夠說孫中山先生是不要民主的,是不搞共和的,所以毛澤東很聰明地承認他是民主革命,但是他加了一個“舊”字。他承認你是民主的,但是你是“舊民主主義革命”,“舊”在哪里?你是資產階級反對君主的革命;你是資產階級要民主的革;是要搞資產階級民主的革命,而資產階級的民主是資產階級的反動統治制度建立的革命。

毛澤東要發動的是中國的無產階級革命;是中國的共產主義革命。無產階級是資產階級的掘墓人,所以毛澤東承認孫中山是搞民主主義革命的,而承認它是資產階級革命,就是爲了要發動無產階級革命,來推倒資產階級的統治,資產階級的共和國。這就是馬克思,巴黎公社,列寧的革命,之所以都是要推倒共和國,重新建立共產國的一種革命。承認它就是爲了推翻它。所以毛澤東講: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是舊民主主義革命,是資產階級革命。他不僅為自己的共產主義革命留下了一個地盤,而且為自己推倒這個資產階級革命所創建的所謂“資產階級共和國”- 中華民國,帶來了理論上的根據。

【林丹】您在《誰是新中國》這本書中將1911年辛亥革命作為中國近代史和現代史的分界線的。我們發現中共教科書是以1919年“五四運動”作為中國現代史的開啟年代的,那您的劃分依據是什麼?有什麼不同嗎?

【辛灝年】中國的近代史和現代史的劃分界線應該是1911年。而這個呢應該說自辛亥革命以後一直到共產黨在中國大陸“當家作主”,基本上歷史學界是統一的看法。可是中共建政以後五十多年來,在它大、中、小學所有的歷史教科書裏面都把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作爲中國現代史的開端。 這樣一個劃分就等於把辛亥革命、中華民國都劃分到了所謂“舊”的時代裏面去了。

因爲中國的近代史和古代史的界線大家是比較有公認的,那是1840年鴉片戰爭,國門被打開,中國結束了古代史開始走向近代的發展。那麽由於辛亥革命是一個結束了兩千一百二十年君主帝制的大革命,大事件;辛亥革命又創建了一個與中國幾千年歷代王朝、國家完全不同的新民主國家,新政治國家,新共和國家,整個的中國社會的發展劃分了一個非常明確的階段。所以把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爆發和創建的年頭,當作中國近代史和現代史的分水嶺,這是完全是很正常的。所以世界各地,從國外包括臺灣、香港的許多歷史教科書都把它作爲一個非常公正的,很科學的一個劃分方式。

那麽共產黨爲什麽不贊成呢?第一,那就是因爲它要是承認了1911年是新舊中國和近代、現代歷史的分界線,那麽它就不能把中華民國說成是舊中國了;它就不能把辛亥革命說成是舊民主主義革命。可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是1949年建立的,那麽從1911年到1949年如何劃分呢?它爲了説明自己的革命是嶄新的革命;是共產主義最進步的革命;它所創建的國家才是真正的新中國,所以它必須要找一個依託點,來説明它的革命和它的國家才是新的,那個1911年的革命和中華民國是舊的,它找到了1919年“五四運動”。因爲毛澤東在他的《新民主主義論》中和他的其他著作裏面,不止一次的說過這句話:中國的工人階級是在1919年“五四運動”當中走上歷史舞臺。

我們大家都知道,共產黨是無產階級的政黨,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如果中國還沒有工人階級;如果中國的工人階級從來就沒有關心過國家大事,關心過政治;沒有走上政治舞臺;那麽還可能有一個先鋒隊嗎?只有有了工人階級才有無產階級的先鋒隊;只要有了工人階級開始關心政治,走上政治舞臺,才有了一個政治上的先鋒隊,這是根據馬克思主義理論來的。所以他抓住了1919年中國的工人階級在“五四運動”當中走上了街頭開始了罷工, 所以中國的工人階級的運動開始了,先鋒隊就應運產生。中國共産黨才能依靠這個工人階級走上政治舞臺的背景,創建並且開始領導了中國的共產革命。

【林丹】但我們知道“五四運動”是一場學生運動,它跟中國工人階級有什麼聯繫呢?

【辛灝年】提得好。其實“五四運動”是個全民的運動,它既不是任何一個主義所領導的運動;也不是任何一場革命所領導的運動或發動的運動。“五四運動”的宗旨是什麽?是外拒列強,內懲國賊。它是一場年輕學生的愛國民主運動;是在中華民國創建之後,在北洋軍閥劫奪了中華民國的政治權力的時候,拒絕帝國主義繼續刮分中國的一個愛國運動。它對外拒絕在“巴黎和會”上簽字;對內要求政府懲辦賣國賊。所以這樣一場運動沒有主義作爲思想指導;沒有任何一個革命作爲它發動的根基;沒有任何一家政治理論作爲它的指導思想,只不過因爲“五四運動”在學生掀起來之後它發展到了全國。中國除了學生以外知識分子、資產階級、經濟界、政治界、學術界各個方面都參加了這場運動。

就歷史的事實來看,工人罷工是“五四運動”裡面最後的一波。但是就因爲它開始有了工人階級走上街頭的這麽一個政治示威的事件,所以才表明了工人階級的存在;才為中國共産黨成立帶來了一個歷史背景,歷史基礎和政治舞臺。所以共產黨才把1919年這個與馬克思主義;與社會主義革命;與中國共産黨的成立;與中國共產革命;與毛澤東的革命毫無關係的這一場學生的愛國民主運動;全民參加的愛國民主運動硬拉成了自己創黨、建黨、發動和領導中國共產革命的一個歷史背景、根據。這就是毛澤東和他的黨人們精心編制中國這一部現代史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和結果,因爲只有這樣他才能夠把中華民國;把辛亥革命劃在現代歷史的前面,成爲他要推翻和否定的對象。也為中國共產革命和毛澤東後來創建所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帶來了歷史劃分的一個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