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綠色奇機 高產能立體植作農業

Play
Current Time 0:00
/
Duration Time 0:00
Remaining Time -0:00
Stream TypeLIVE
Loaded: 0%
Progress: 0%
0:00
Fullscreen
00:00
Mute
Playback Rate
    1
    Subtitles
    • subtitles off
    Captions
    • captions off
    Chapters
    • Chapters

    【新唐人亞太台 2016 年 04 月 28 日訊】近年來,食安問題受到大家重視,有越來越多的學校推廣「食農教育」,帶領學生實際體驗農事。嘉義市政府日前邀請區內各國中小校長及家長會長,前往生態農場參訪取經,期盼未來會有更多孩子在校園中親近土地,作小小食安守護者。

    粉紅溫室裡,一層層堆疊起來的草莓和蔬菜,好似一座立體菜園。生態農場負責人除講述為何研發「立體植作技術」,還帶領大家參觀園區。

    生態農場負責人 林辰宇:「傳統的農地,因為在種的時候,第一人工很、就是人工很頻繁,第二好像要把它做到標準化也很難,因為畢竟都種在室外嘛!我們就想要說在溫室的這種有侷限的面積裡面,把它種出最大產能的一個設備。」

    運用盆栽概念堆疊,避免泥土、水和落塵等污染,充分利用溫室內空間,提高單位面積產能,讓參觀者大開眼界。

    嘉義市長 涂醒哲:「立體種植可以減少空間,它這樣子把它疊起來,我們發現說竟然可以疊到16層,每一層又可以種不同的蔬菜,小學生他們就可以學習到很多種不同生態的樣子,以及(蔬菜)成長的過程。」

    嘉義市家長協會理事長 陳俊男:「它這種設計,在台灣土地面積比較小的,確實是很適合,還有一點是對於土地的尊重。」

    嘉義市立復興幼兒園園長 呂秀櫻:「有限的空間裡面,可以用這樣的植栽的方式,如果推廣到一般的家庭或者是一些學校,我相信可以受到很多人的喜愛。」

    透過研習參訪,主辦單位希望引進更多新式植栽技術,提供各校參考選擇,讓學童從小親近土地、認識食物本質,並且建立正確的飲食態度。

    新唐人亞太電視 侯瑞霞 方雅嫻 台灣嘉義報導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