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太空研究 NASA超壓氣球升空

Play
Current Time 0:00
/
Duration Time 0:00
Remaining Time -0:00
Stream TypeLIVE
Loaded: 0%
Progress: 0%
0:00
Fullscreen
00:00
Mute
Playback Rate
    1
    Subtitles
    • subtitles off
    Captions
    • captions off
    Chapters
    • Chapters

    【新唐人亞太台 2016 年 05 月 27 日訊】美國太空總署NASA,在5月17日紐西蘭當地時間早上11點35分,成功施放一枚超壓氣球,進行近太空的科學研究。

    施放地點位於紐西蘭南島的瓦納卡(Wanaka)機場,這枚70公尺高、體積達53萬兩千立方公尺的白色超壓氣球(super pressure balloon,SPB)升空後,經過兩小時又8分鐘的飛行,順利抵達它的運轉高度:33點5公里的高空。這樣的高度,能從地面目視,特別是南半球的中緯度,像是阿根廷與南非等地的日出與日落時就能看到這枚氣球。

    NASA表示,這枚超壓氣球,預計每1到3週在南半球上空環繞地球1周,視平流層的風速而定,目標是在空中維持100天以上。

    NASA網站也說明,這次超壓氣球還攜帶了「康普頓成像光譜儀 (Compton Spectrometer and Imager, COSI)」伽瑪射線望遠鏡,藉以研究銀河系陽電子(positrons)的神祕來源、伽瑪射線的爆發及黑洞等。

    康普頓成像光譜儀是由台灣的清華大學天文研究所研究團隊與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太空科學實驗室團隊合作研製而成。

    哥倫比亞氣球科學中心區域副經理人 德韋恩(Dwayne Orr):

    「幾乎像教科書所說的升空,非常漂亮。風力也很配合,氣球也隨著風向,如我們及氣象專家所預測的路徑升空。」

    NASA同時也表示高空超壓氣球的發射與飛行,由於成本低廉,在近太空環境從事天體物理學、太陽物理學和大氣層等領域的科學研究,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

    剪輯 林雅紅

    新唐人亞太電視 綜合報導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