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外銷訂單連4紅 幾個後續觀察重點
【新唐人亞太台在線/張良熙綜合報導】臺灣經濟部統計處12月20日公布11月外銷訂單為436.2億美元, 比去年同月成長7%,而且是已經連續四個月見紅。 但經濟部預計,由於上半年衰退多,即便年底12月預期發揮旺季的成長,但2016年全年恐怕仍衰退約1%,這將是臺灣首度外銷訂單連兩年度衰退,2015年臺灣外銷訂單全年衰退4.4%。
經濟日報21日報導, 統計處長林麗貞表示,全球景氣逐漸復甦,加上年終銷售旺季,因此訂單表現超乎預期;她開心笑稱:「耶誕節還沒到,(訂單)就提早報佳音了。」 目前,國際經濟預測機構大多樂觀預期2017年經濟表現,例如環球透視(GI)預測臺灣明年經濟成長率2.8%,高於今年的2.4%,加上今年上半年訂單很不理想,預計明年上半年接單能維持較好的成長。
臺灣研究機構中華經濟研究院,沒有國際機構那樣樂觀,20日所公布2017年經濟成長預測是1.73%,雖然是連兩年的向上趨勢,但都未能破2%, 景氣的緩慢復甦在民眾感受不大 。不過,行政院國發會認為明年GDP有機會保2%。
據經濟部統計數據,受歐美耶誕旺季影響,11月訂單總金額創下歷史同月新高,同月的年增率比經濟部預測多了2%而達到7%, 電子產品類也創下歷史單月新高。值得注意的是,已衰退兩年的精密儀器(面板)止跌還微幅成長。訂單第二來源國中國大陸及香港也在暌違兩年後,金額突破一百億美元。
景氣逐漸溫和復甦,民眾感受雖不大,但仍有反映在臺灣薪資變化,104人資學院20日公布「台灣地區薪資福利調查報告」,2016年平均年終獎金為1.27個月,逾3成企業2017年將調薪、平均調幅3.88%,預期高於今年。
據聯合報報導,國發會副主委高仙桂表示,過去經濟成長可帶動貿易成長,近年在製造業回流、供應鏈在地化等影響下,經濟成長不再能像過去有效刺激貿易成長,更何況經濟成長疲弱。「對台灣來說,貿易很重要,但卻不是坦途」。他也說,2017年的經濟成長率是「最難預測的一年」,向左向右轉向不明,國發會最重要任務是協助企業克服外在的不確定性。
中經院經濟展望中心主任彭素玲指出,美國白宮2017年初易主,川普政府的政策實施細節有許多不確定性有待觀察,此外歐洲主要國家、亞洲的香港、新加坡及南韓也都有重要選舉,政策環境仍有許多不確定性;加上貿易保護聲浪重起,可能影響全球經濟走勢,連帶影響臺灣經濟。
相關新聞
-
日圓貶值效應 台灣出口受衝擊
2013-05-06 21:16:23繼續是財經訊息,帶您關心,除了台灣內部消費受景氣影響,另外,日圓貶值,也已經產生效應,台灣的首季出口和外銷數字,都不好看,3月外銷訂單僅358.4億美元,創13個月新低。由於歐洲復甦緩慢、大陸經濟成長低於預期,再加上日圓貶值的搶單效應,我國首季出口和外銷訂單都不理想,同時,第1季經濟成長率概估統計為1.54%,是一口氣大幅下修了1.72個百分點,因此,就有專家建議,讓台幣適度貶值,來增加台灣接單和出口的競爭力 。
-
高雄蜜棗冷鏈送到法國超市 1公斤780元仍搶購一空
2022-02-25 15:19:15高市府與農試所合作,從產地到上架全程透過冷鏈技術保鮮,將高雄的蜜棗運到法國超市販售,1公斤要價新台幣780元仍銷售一空,貿易商表示未來會再嘗試出口更多數量。
-
出口最旺5月!台灣外銷美歐接單創同期新高
2022-06-21 16:51:59早安新唐人先來關心,經濟部昨天公布5月外銷訂單為554.3億美元,不僅創歷年同月新高,也是在4月終止連25紅後首度翻正,經濟部統計處預期6月外銷訂單有望繼續暢旺。台灣電子產品5月訂單金額185.5億美元,年增17.4%,因5G、高效能運算、車用電子等新興科技應用需求續強;不過,光學器材、傳產部分為負成長,主要原因是中共封控,另外在接單地區,成長幅度最高者是東協,連24個月正成長;美國年增10.5%,及歐洲年增9.5%,都創歷年同月新高。但中國大陸及香港地區,年減13.4%。
-
任內對陸出口降1% 馬英九:窮洪荒之力
2016-11-02 12:42:47再來看到,前總統馬英九上午出席活動時,也被問到洪習會是否有表達出一中各表,但他只有微笑沒回應,倒是在對台下企業家演講的時候,談到自己任內對中國出口,從扁政府的40%,降到39%,卻還被罵「傾中賣台」,他覺得,這個說法很奇怪。
-
台灣5月外銷訂單連15紅年增34% 疫情影響有限
2021-06-21 20:27:39經濟部周一(21)日公布5月外銷訂單數據,金額為522.9億美元,雖然較4月減少3.8%,但年增34%,是連15個月年成長。本土疫情對外銷訂單影響,官員表示,經過跟廠商調查,5月份訂單下滑的業者比例只有6%,多數沒有受到衝擊,可說疫情影響有限。
-
台南優質米外銷日本 見證台灣農產國際肯定
2021-03-09 21:26:18台灣稻米外銷傳捷報,出口到美國、日本都有不錯成績!去年外銷日本達3800公噸,今年再度接獲300公噸訂單。9日進行第一貨櫃出口作業,台南市長黃偉哲與農糧署南區分署長羅正宗等人,進行封櫃儀式,見證台灣優質農產品受到國際肯定。
-
下半年景氣看法 鄧振中:樂觀對待
2015-08-19 12:36:42台股上午出現沉重賣壓,指數回測近8000點大關,各界普遍對下半年景氣看法保守。上午經濟部長鄧振中,出席石油產業研討會,對於近期的景氣看法,他表示還是有信心,對於主計處的經濟預測數據,要大家參考就好。
-
非洲掀酪梨「綠金熱」 高利潤助小農脫貧
2022-10-13 21:15:08被金氏世界紀錄列為最有營養價值的酪梨在非洲,成為當地農民脫貧的新希望,隨著全球對酪梨的需求大幅增長,每公斤酪梨在國際市場的價格高達7美元,是咖啡價格的7倍,讓許多非洲農民將咖啡樹改成酪梨。
-
台經院:7月製造、營造業營業氣候轉佳
2016-08-25 13:35:12台經院公布七月營業氣候測驗點,製造業以及營造業,營業氣候測驗點都是上揚,而服務業則是連續兩個月下滑,台經院表示,出口成長由負轉正,帶動製造業廠商對景氣看法,逐漸好轉。
-
去年外銷訂單衰退4.4% 近6年首度負成長
2016-01-20 20:09:56受到iPhone 6S銷售降溫,經濟部今天公布去年12月外銷訂單連9黑,衰退幅度超過1成,為12.3%,為388.1億美元,全年負成長4.4%,創下金融海嘯以來最慘、為6年來首度負成長。
-
前10月花卉出口年增逾14% 全年可望恢復疫前水準
2021-11-26 19:03:11財政部統計處發表統計通報說,台灣花卉今年前10個月出口達1.8億美元,因基期偏低,年增率達14.3%。財政部評估,全年規模是否能恢復疫前水準,仍樂觀可期。
-
台經院上修今年GDP成長率至6.1% 明年估4.1%
2021-11-08 13:51:23台經院公布最新GDP成長率預測,今年更新後GDP成長率上修至6.1%,展望2022年GDP成長率為4.10%。
-
5月外銷訂單明公布 恐連14衰
2016-06-19 20:58:58經濟部明天將公布5月外銷訂單統計數據,估計,可能會陷入連14黑的困境,再刷新金融海嘯時的連12個月衰退紀錄,金額約年減7%到8%。年增率想轉正,恐怕要等到下半年了。
-
侯友宜不看好台股基本面 辦商洽會助台廠攻國際
2020-08-14 15:50:01新北市府舉辦「國際視訊採購商洽會」,要幫助台灣產業力抗疫情,對於台股幾天突破歷史新高,新北市長侯友宜認為,台股的基本面沒那麼樂觀,現在全球經濟不好,台灣的出口也沒那麼好,台灣仍面臨很大的挑戰。
-
前8月中間產品出口大增33.2% 近11年最大增幅
2021-09-30 17:26:33財政部統計,台灣前8月中間產品出口年增33.2%,創近11年最大增幅,占總出口比重攀升至78.4%,其中又以積體電路為主力,展現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的關鍵地位。
-
侯友宜不看好台股基本面 辦商洽會助台廠攻國際
2020-08-14 16:52:53新北市府舉辦「國際視訊採購商洽會」,要幫助台灣產業力抗疫情,對於台股幾天突破歷史新高,新北市長侯友宜認為,台股的基本面沒那麼樂觀,現在全球經濟不好,台灣的出口也沒那麼好,台灣仍面臨很大的挑戰。
-
貿易戰升溫!5大電子代工廠 加速撤離中國
2019-05-13 13:55:27中共在貿易談判中,拒絕承諾落實改革,也讓美中貿易戰再度升溫,最快一個月內,3250億美元的輸美中國商品可能課稅擴大到手機、筆記型電腦;國內五大電子代工廠,正醞釀加速「非中國製造」腳步,調整供應鏈,避免產業衝擊。
-
兩岸冷傷台灣經濟?謝金河舉事實反駁
2017-10-18 14:12:54好,中共切斷兩岸交流,是否嚴重打擊台灣經濟呢,財經專家謝金河昨晚在臉書貼文直指「這些年,很多人把台灣說得好像快完蛋,其實台灣沒有那麼差!」。他說,今年全球經濟都很好,台灣也沾光,今年前三季出口,是歷年第三高,也是六年來最大出口成長紀錄。而台灣對中國及香港的出口,也創了15個月新高。謝金河說,過去工具機產業很害怕台幣升值,但這兩年,台幣升值很多,台灣的出口依然大成長,他說,這才是台灣真正的競爭力。
-
全球啟動迎綠電 台灣將成綠電供應國?|新聞最聚焦
2017-05-07 14:15:06尋求乾淨的再生能源,綠電,已經是全球發展的趨勢。台灣政府也以2025年非核家園為目標,推動一系列的能源轉型方案,不僅政府和業界動起來,其實,有許多科技大廠,早就看中台灣發展綠電潛力,紛紛插旗進駐,新聞最聚焦團隊帶您一起探討。
-
Apple供應鏈46家台廠上榜 廠商積極分散佈點
2019-03-08 12:49:59蘋果最新供應鏈名單,3月7日公布,其中200家廠商中,台灣就有46家上榜,尤其和碩子公司有望爭取軟板訂單,被視為這次的最大贏家,此外外界也注意到,蘋果供應鏈廠商積極分散生產據點,版圖布局也有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