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就能知病的神奇診法

一望就能知病的神奇診法

文/胡乃文(台北上海同德堂醫師)

中醫診病,通過「望、聞、問、切」四診的方法,可以對病情有所了解,而開出針、灸、藥物等等治病的處方。 

通過「望」就能知道病,這種診法是非常令人難以理解的,非常巧妙。 

歷史上,有很多醫生都擅長這類診法的。而戰國時代的扁鵲、東漢時期的張仲景,有記載說,他們尤其擅長這種診法。 

扁鵲的故事 

《史記》有扁鵲周遊列國的醫療故事。說,扁鵲一次經過齊國,桓侯招待了他。當朝見之時,扁鵲見到桓侯就發現了桓侯患有重病。「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深。」可桓侯卻以為當醫生的人,都是為了營利,「謂左右曰:『醫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為功』。」之後五天,扁鵲又見了桓侯,說疾病已經侵入了血脈,認為不治恐怕會更深入。再後五天,扁鵲再見桓侯,發現他的疾病已經進入到腸胃之間了,不治將更深入難治。桓侯仍然推說沒病,而不肯治療;幾天後,真的死了。 

扁鵲認為,疾患居於皮膚腠理之時,用熱湯摩熨可以治好;如果深入在血脈,砭石就能治療了;如果再深入到腸胃的話,用酒醪可以治療;但是已經進入骨髓中,雖有「司命」的神也無可奈何。現在桓侯的病已經進入骨髓,扁鵲也愛莫能助啦。再後五天,桓侯體病,派人召扁鵲,扁鵲已然離去;桓侯就此死了。 

張仲景的故事 

《小說》記載了個故事,大略說,張仲景在朝為官,同時的一位官員王仲宣,年紀輕,只有十七歲。仲景只是看了他一眼,就判斷王仲宣有病,而且如果不趕緊治療,很快就會死亡。「君體有病,宜服『五石湯』。若不治,年及三十,當眉落。」仲宣以為那還是很久以後的事,不肯治療。後來到了三十歲,果然驚覺眉落;沒多久就死了。 

其實,它們都有跡可循。 

中醫古籍《難經》

相傳,《難經》是扁鵲所著。其中有這種說法:人如果發生了「損脈」,要不就從「皮聚而毛落」開始到「骨痿不能起於床」,要不就從「骨痿不能起於床」開始到「皮聚而毛落」,中間歷經幾個過程,最後死亡。閱《難經·十四難》云︰脈有損至,何謂也?……一損損於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損損於血脈,血脈虛少,不能榮於五臟六腑也;三損損於肌肉,肌肉消瘦,飲食不為肌膚;四損損於筋,筋緩不能自收持也;五損損於骨,骨痿不能起於床。……從上下者(皮毛),骨痿不能起於床者死;從下上者(骨痿),皮聚而毛落者死。 

中國傳統的醫學是相當發達的,《內經》、《難經》都是相當久遠年代以前寫成的書籍,它們的醫學理論都已經非常完善,至今中醫學者都得詳讀和體悟。令人迷惘的是……那麼久遠以前,什麼人建立起來那些完善理論的呢?

 

轉自大紀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