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閩南語怎麼說?西班牙史料找得到

Play
Current Time 0:00
/
Duration Time 0:00
Remaining Time -0:00
Stream TypeLIVE
Loaded: 0%
Progress: 0%
0:00
Fullscreen
00:00
Mute
Playback Rate
    1
    Subtitles
    • subtitles off
    Captions
    • captions off
    Chapters
    • Chapters

    【新唐人亞太台 2017 年 04 月 14 日訊】17世紀的人怎麼說閩南語呢?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 ,今天發表報告,透過重要手稿的發現,還原17世紀在馬尼拉和北台灣閩南人的語言。被稱為是本世紀明代閩南語最重大的史料發現。

    由台灣及西班牙組成的研究團隊,在菲律賓聖多瑪斯大學檔案館裡,找到距今約400年,厚達上千頁 記載了2萬字詞的《漳州話詞彙》,手稿中,出現台灣地名「北港」、「雞籠」、「淡水」等詞彙;今天常見的「洗門風」,也被西班牙人編進詞彙中。

    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所長 謝國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類似這樣的東西是放在整個世界文化遺產,要去追索這些有現行逐漸喪失的世界語言。我們在剛剛那個字典裡頭,有看到『洗門風』這個詞,這個詞在台灣最近的網路上年輕人又開始流行,可是他的意義跟當年的『洗門風』已經完全不一樣。」

    不僅對重現400年前閩南語的語音與瞭解閩南人生活狀況有幫助,也可藉此瞭解現今台灣與東南亞閩南語的漸變。

    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所長 謝國興:「更早的時期就有這些詞,這些詞跟我們後來以為的意義其實是不一樣,那這樣的材料的價值,就讓我們可以更清楚的去回顧跟了解真正台灣移民還有語言文化從福建到台灣整個歷程的變化。」

    由中研究院、清華大學以及西班牙巴賽隆納和塞維亞大學所組成的研究團隊,共同發表的這項重大發現,是目前尋獲16、17世紀閩南語詞彙文獻中,詞數最多且內容最豐富的史料。

    新唐人亞太電視 陳輝模 王媛 台灣台北採訪報導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