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藝清風茶宴 賞百年茶器品茗體驗茶文化

【新唐人亞太台 2017 年 08 月 08 日訊】帶您看到,清風茶宴,是台中市港區藝術中心,極具地方文化特色的活動,今年,第二部曲,「茶古無界」,由中華方圓茶文化學會創會理事長,蔡玉釵策劃,從清末民初的潮汕工夫泡、台灣早期茶船泡,再到日本的煎茶道,數十位司茶人,現場示範,還有百年茶器 茗家收藏等靜態展,吸引民眾,排隊品茗。

司茶人 曾世榮:「關公巡城,要把茶湯平分到這四杯裡面。然後韓信點兵,最濃的在後面,然後要平均,把這些茶灑在這些茶裡面。」

動作熟練,司茶人示範潮汕功夫泡,起源廣東省潮汕地區,是最早引進台灣的功夫茶,極為講究沏、泡茶的方式,茶具較小巧,一壺帶2到4個杯子,主要沖泡的是烏龍茶,因為只有半發酵的烏龍茶,才能沖泡出獨特的色香味。

從潮汕功夫泡演變的茶船泡,約民國初期興起,先民唐山過台灣時,帶著茶與茶器,公道杯也在此時出現,就是俗稱的茶盅、勻杯及茶海,是阿公年代,最常見的泡茶方式。60年代,台灣特產烏龍茶,因此雙杯品茗誕生,一杯聞香,一杯品茗,才能呈現烏龍茶特色,成為台灣特有的茶文化。

中華方圓茶文化學會創會理事長 蔡玉釵:「茶道茶藝,它是最上乘的待客之道,就是最高貴的待客的禮儀。包括我們中國的儒家思想,我們的倫理中庸孟子,這個在這一些茶道禮儀裡面,也是包括這一些,我們就是說,怎麼樣把,優雅跟祥和,帶到這個茶席裡面。」

中華方圓茶文化學會創會理事長 蔡玉釵:「吸一下,吐在旁邊。」

要品茗,先聞茶香,而且要撇頭吐氣,才能保持茶葉乾淨,其實,茶文化,就從司茶人準備泡茶的那一刻起,品茗不能露齒,一杯茶,要分多口飲用,先聞香,後品茗,飲用完,再聞香,尤其日本煎茶道更將茶道形式化、禮法化,還有待客處事的寓意內涵。

中華方圓茶文化學會創會理事長 蔡玉釵:「茶杯在我們的手上,穩定了我們再給客人,才不會有時候你太匆忙,它會濺出來,它這個跟我們做人的法則,很雷同,我們每踏出去一步,我們都是要站穩腳步,我們再出發。」

中華方圓茶文化學會創會理事長 蔡玉釵:「這一個湯冷,就是顧名思義,我們把湯放在這裡冷了之後,我們再沖茶。」

除了台灣茶藝文化的演變,還有精緻的百年茶器茗家收藏,日本茶具高野昭阿彌,如同茶海作用的注迴急須,還有當時盛行的鬥茶。茶道在戰後傳入日本,使得日本文人藉由茶道,追求祥和平靜的生活。策展人,中華方圓茶文化學會創會理事長蔡玉釵,經半年策畫,打造清風茶宴,串聯茶文化。

台中市立圖書館館長 張曉玲:「這樣的融合,這樣的融入到我們生活裡面,其實我們的生活是更美好,然後把這個台灣,甚至說我們中華文化裡面的這個,很豐厚很醇厚的一個文化帶進來,我想可以在這裡更開花結果。」

文建會前副主委 洪慶峰:「讓陶藝家,讓這一個茶藝家,都能夠去結合起來,我想對未來整個台灣茶藝的發展,是非常正面的。」

展出當天,貴賓雲集,立法院副院長蔡其昌、文建會前副主委洪慶峰、台中市文化局局長王志誠等貴賓,出席開幕儀式,並入席品茗,參觀百年茶器。

立法院副院長 蔡其昌:「透過飲茶,對身體很好,然後也是文化藝術的一個部分,所以鼓勵大家,多多來喝茶,鼓勵大家多多來參加這麼有趣,有意義的茶宴活動。」

中華方圓茶文化學會創會理事長 蔡玉釵:「我們生在台灣長在台灣,我們都知道台灣茶世界香,我們固有的台灣的茶文化,我們一定要發揚,固有的台灣茶我們一定要推廣,讓他走向國際。引起大家的一個省思,去尋根,去找回真正屬於我們台灣的文化。」

蔡玉釵親自設計茶服,安排近30席的特色茶席,和國際茶陶展等,精心策劃,要和民眾一起找回台灣茶文化的根。

採訪撰稿:李晶晶

攝影後製:葉錫鴻 陳輝模

相關新聞

今日整點新聞

九評共產黨引發三退大潮

目前退出中共黨、團、隊總人數

隨處可看新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