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災防擺第一 非六都資源少但急起直追

智慧安控進步快,智慧能源倒退嚕(圖/財訊)

【新唐人亞太台 2017 年 09 月 24 日訊】近年來全球氣候變遷帶來嚴重災害,台灣也不例外,夏季颱風侵襲之外,強降雨頻率更逐年遞增,民眾對災害防治的需求殷切。《財訊》雙週刊連續三年對全台22個縣市進行「智慧城市大調查」,其中即發現民眾對智慧型災防的需求度最高。

該調查鎖定智慧交通、智慧健康、智慧安控、智慧能源、智慧建築、智慧創新、智慧治理7大項目共 47項指標,分別對政府、民眾實施調查。

◎民眾版調查

智慧城市願景,民眾最關心災防、食安、環污

據《財訊》報導,今年民眾版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智慧安控」各項目中,「天然災害預警系統」的需求度這三年來始終高達九成,居於首位(其次是「食品履歷監控系統」和「環境汙染即時監控」)。

由於民眾需求度高,縣市首長都相當重視災防工作,新任閣揆、也是前台南市長賴清德日前於凱利颱風過境時,即視察基隆大武崙溪災情。為減少災損,台南市府近年在易氾濫河川與抽水站佈建的水位智慧監測,並回傳水情中心,透過「台南水情即時通」App,市民與水務局都能即時監控區域水位,採取必要措施。去年機場淹水事件中,桃園市則利用「桃園水情資訊系統」即時監測各河川水位、各區淹水災情及土石流警戒等訊息,釐清非因周邊埔心溪潰堤而造成國家門戶淹水,以數據說明責任歸屬。

六都/非六都 智慧災防,資源差很大

「智慧城市大調查」政府版的調查結果發現,六都和非六都投注在智慧災防方面的資源差距甚大。不過今年起,彰化縣開始在易淹水區建置智慧水尺,監測淹水水位並搭配雨量資訊,作為發布預警的基礎;雲林縣則是在74處易淹區佈建水位偵測設備,33個抽水站設有影像遠端監控系統,顯見各縣市政府在災防智慧化上愈發普及。

今年的「智慧城市大調查」還重點觀察「智慧治理」項目,因為縣市政府各局處之間的資料,應該要能彼此開放、互通、整合和支援,才能做為施政者的決策基礎,也才能便民。不過事實上,1990年代推動電子化政府後,各縣市局處數位化工程並未建立一致化的IT規格與協定,再加上縣市合併,系統間的介接與溝通就更困難了。許多縣市政府各局處間要調閱彼此的資料,最常見的作法還是填寫申請單,層層批准後由承辦人員處理,曠日廢時,對於目前變動迅速的環境而言,決策支援速度根本無法跟上。

城鄉差距顯著,嘉義縣卻不遜色

智慧城市很多建設都要經費,城鄉差距顯著,不過在「智慧治理」項目中,老年人口比率最高的嘉義縣,表現比起六都毫不遜色,零預算就能開放資料,直接介接到國發會資料開放平台。

◎政府版調查

根據政府版的調查也發現,以「市民」為服務單位而非「政府業務分工」的概念與作法在六都行政便民服務上,都逐步落實,而期間被認為最具代表性的新北市「雲端證件包」,就將民眾戶政、地政、商工、工務、財稅、社福、勞保、健保及學籍等關鍵性地資料整合,民眾省卻申請謄本地認證查驗等繁瑣程序,且能跨區跨螢(超商便利站)申辦業務,這的確是重大突破。

中央地方政府資料庫介接

不過今年問卷中也看到,許多縣市對中央政府的需求在於,以衛生福利部為主的公共衛生、社會福利及健保相關資料庫皆未能開放介接,使得地方縣市政府在相關業務承辦上,無法讓民眾有一站購足的滿意感。

另一方面,公民參與也在近年眾多社會運動的促動下,成為治理中不可缺少的環節。隨著社交媒體與影音頻道直播普及,市政公聽會與議會開會都有了直播,創造新的臨場參與感;台北市以社子島轉型推出iVoting成為蒐集民意走向的重要方法,參與式預算也受到高度重視。

智慧交通,大數據分析為當前主軸

在智慧交通方面,歷時三年的民眾版調查發現,交通智慧化的需求始終高達六成,國內除了少數縣市外,公車即時動態查詢、交通App查詢與觀光導覽等相關基礎建設幾乎皆已上線運作;大數據分析應用就成為當前重要推進主軸,並且展現各種創意,例如桃園市結合eTag和車輛偵測器回傳的數據,並將結果視覺化,讓交控中心即時處理;台中市則利用機車蒐集資料來分析車流。

1999熱線,理解民意管道

此外,六都(與新竹市)的市民熱線(1999)都成為理解民意的重要管道,透過語意甚而進階的人工智慧機器人模式(桃園市)分析,找到市民意向;高雄市就因不斷收到市民對中華路老舊不平的投訴,提撥預備金全程重鋪;新北市則回應居民對重型機車噪音的困擾,由環保局加強取締;新竹市更擴大到社交媒體相關民意的分析,作為施政的參考。

在民眾版的問卷調查中,各智慧城市建設的使用率都有逐漸的提升,其中智慧交通項目最為顯著;而過去報導的虛實整合的行動市民卡與當前不斷滾動蒐集與回應的1999市民熱線,則可以看到縣市政府更積極地推動有感施政的企圖心。

相關新聞

今日整點新聞

九評共產黨引發三退大潮

目前退出中共黨、團、隊總人數

隨處可看新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