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分析:中國金融債務出現危險跡象

【新唐人亞太台 2018 年 01 月 02 日訊】盤點2017年的中國經濟,德國媒體指出,中國企業債務漲勢凶猛,赤字連連,出現了一些危險的跡象。學者分析指出,中共十九大後,開始將重心由拉抬經濟成長轉為降低負債,如果中共央行緊縮流動性,將造成中國經濟從「減速」變成「失速」。

根據《德國之聲》2017年12月30號報導,中國經濟的增長越來越依賴舉債。過去10年裡,中國私人企業債務一再攀升,已達國內生產總值的230%。

報導認為,40年來,中國經濟連創增長新紀錄,德國經濟也能從中受益。不論是汽車還是機械,中國經濟一旦蕭條,德國的關鍵行業將應聲陷入危機。

不過,中國經濟學家夏業良認為,目前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相互依賴,已經降低許多,很少出現一個國家會完全依賴另外一個國家的經濟。

中國經濟學家 夏業良:「因為現在經濟一體化全球化這樣一個趨勢,就是說,在貿易結構上它不可能完全依賴於一個國家。何況德國經濟這麼發達。我覺得可能是講,從比較成本的角度來講,由於中國經濟出口的產品,比如說價格比較低廉,使得很多中低收入階層,享受大量的消費者剩餘。有可能是在這個方面,這個層面上來講,可能不再能夠那麼享受。但是並不是說,脫離了中國經濟,德國的經濟就無法發展。」

中國是否面臨財政危機?德國經濟學家邁爾(Thomas Mayer)表示,難以確定,但「已經能看到,出現了一些危險的跡象」。邁爾指出,中國出現了一個不透明的財政金融業,銀行的存款在中國也只有相對而言不高的利息,因此,影子銀行便經由所謂的理財產品抬高存款利息。一旦存款額達到不現實的高度,只要第一個人呼喊「著火了」,泡沫便會破裂。

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艾肯商學院教授 謝田:「實際上中國過去十幾年、二十幾年的經濟增長,一直是靠舉債來進行的,並且通過舉債在刺激基礎設施建設,一次激發了中國的一些過剩的房地產,還有很多產能過剩。在這個舉債過程中,中共既得利益集團從中撈到最大的好處。隨著中國的政府還有地方政府,都在大筆舉債,借債來刺激經濟,增長更多的GDP,從中可以得到政治好處,從建設中、合同中撈到好處。」

謝田認為,在正常的社會過度舉債,會導致企業大量破產,但是中共不會讓其發生。

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艾肯商學院教授 謝田:「那怎麼辦呢?它會繼續印鈔票,繼續貨幣發行,增加貨幣流通量,這樣的話,就可以永遠一直,再有危機就往後推。但實際上,對中國老百姓來說,它就像一種財富巨大的轉移,印了更多的錢來還舊債。」

美國銀行經濟研究主管伍大衛(David Woo)指出,中共也可能難以承受美國稅改的衝擊,包括美國升息及美元升值,恐怕會導致中國境內資本加速外流,造成人民幣貶值;如果這種情況發生,中共央行就得緊縮流動性,這將造成中國「減速」的經濟變成「失速」。

伍大衛警告,市場一直忽視中共近來公布的一連串負面經濟數據,甚至誤以為這些疲軟數據只是暫時問題。但隨著中共十九大落幕,最大風險很可能是中共會先放棄追逐GDP成長數字,優先解決地方或民間龐大的債務難題。

繼美國著名信用評級公司穆迪去年五月調降中國信用評級後,標準普爾九月也跟進調降,理由均是中國債務過高。

新唐人記者 陳漢 黃億美 採訪報導

相關新聞

今日整點新聞

九評共產黨引發三退大潮

目前退出中共黨、團、隊總人數

隨處可看新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