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批北極熊難民現身台灣 蘭陽博物館凸顯氣候危機

北極熊難民

【新唐人亞太台 2018 年 01 月 26 日訊】「北極熊難民執行計畫」獲UNEP聯合國環境署及及IPCC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組織邀請,後續將於2018年世界環境日於巴黎塞納河進行。藝術家黃瑞芳與蘭陽博物館合作,選擇以宜蘭做為全球首站,企盼透蘭陽博物館獨特的建築意像與吸睛的環境藝術展,邀請民眾反思現今全球氣候議題。

蘭陽博物館陳碧琳館長表示: 全球氣候變遷加劇,2017年可能成為氣象觀測史上最熱年,在極端氣候的威脅下,台灣本身就是一個地殼擠壓形成的島國,許多沿海地區的平原都是沖積形成,聯合國預估,在世紀末,海平面將上升1.5公尺,台灣又是世界的2倍,蘭陽平原的地形仍在下沉中,因此未來,宜蘭面臨海平面上升的衝擊遠大於其他城鎮,其他如大台北都會區、西南沿海的港口工業重鎮,也可能全都會泡在水裡,全台將會有1000萬人被迫遠離家園成為氣候難民。蘭陽博物館作長期致力環境教育,希冀透過本展喚起大眾對全球氣候議題之關注,正視台灣國土未來可能面臨氣候暖化的威脅。蘭陽博物館因此作為全台巡迴展的首展,尤具意義。

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葉欣誠所長表示:環境藝術是一種具有高度社會意義的環境教育型式,黃瑞芳藝術家長期投入各種氣候變遷藝術,讓氣候變遷議題以各種面貌直接與人們的經驗與理解結合,是最直接的傳播與教育策略。氣候變遷藝術同時也是我們與國際接軌的語言,相信在蘭陽博物館的展出可以讓國人進一步反思自己與地球生態之間的關係,同時也具有提升觀光內涵的意義。

藝術家黃瑞芳表示氣候難民從2015年成為歐陸各國的棘手議題,然而隨著氣候變遷速度加劇,在可預見的不久,將面對更多氣候難民的議題。透過象徵極端氣候受難物種的北極熊意象,背後意涵隱喻著更多低海拔島國面臨的生存危機。同時希望透過公共場域的環境介入創作,邀請民眾反思人類中心主義的思維。他也指出台灣長期對全球性氣候議題冷漠,氣候議題往往被窄化成「節能減碳」思維,宏觀的環境議題也被窄化為環保解讀。政府高喊「節能減碳」多年,台灣減碳績效卻被德國看守(Germanwatch)「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評估為墊底(very poor)等級,然而被排除在UNFCCC聯合國氣候變遷組織及巴黎協定外的台灣如何向國際發聲?他以長期透過藝術協助友邦吐瓦魯國際發聲為例,透過奇觀吸睛藝術活動,提高國人關注全球氣候議題,更可藉以提升各界思考台灣介入全球氣候議題發聲之可能。

本件作品後續也將在台灣由北而南各地展出,參與巡迴展示單位包含台北市立動物園、國立科學教育館、國立基隆海洋科技博物館、觀樹教育基金會成龍濕地、南投縣政府日月潭風景區、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等,共同反映全台各地面臨氣候變遷威脅下的因應策略。由於攸關全球對抗氣候變遷的巴黎協定屆滿兩週年,藝術家更呼籲台灣各界表態收容此全球第一批氣候動物難民雕塑作品,不只以社會企業支持藝術表現,更可提出具體行動來影響產業或政策,希冀台灣能透過環境藝術介入全球氣候議題發聲。

此展覽於2018年1月26日至2月28日於蘭陽博物館戶外烏石港濕地水域與一樓大廳展出。同時配合該展於1月28日(星期日)、2月3日(星期六)上午10:00與下午2:00再蘭博一樓餐廳,舉辦「北極熊搶救家園-綠繪本遊戲」,邀請財團法人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擔任繪本活動講師,歡迎親子大眾於活動當日現場報名參加,詳情請見蘭陽博物館全球資訊網http://www.lym.gov.tw/ch/Index/index.asp。

相關新聞

今日整點新聞

九評共產黨引發三退大潮

目前退出中共黨、團、隊總人數

隨處可看新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