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道逆流是常見的胃腸道疾病,隨著台灣民眾生活日益緊張繁忙,飲食習慣強調速食,生活工作壓力大,胃食道逆流患者也愈來愈多。近20年來台灣胃食道逆流的盛行率成長超過5倍,約每4人就有一人有這樣的問題。常見的典型症狀有火燒心或胸口有灼熱感、胃酸逆流或上衝的不適感。
這一集邀請到鼎昌中醫診所院長曹永昌醫師來到現場談談有關西醫難治的胃食道逆流的問題。
本集內容主題如下:
1.什麼是胃食道逆流?
2.胃食道逆流形成的原因
3.胃食道逆流中醫觀點
4.胃食道逆流中醫辨證論治
5.胃食道逆流的穴位按摩
6.補脾胃的藥膳
7.胃食道逆流生活方式小叮嚀
-------------------影片內容詳解------------------
現在胃食道逆流的人非常的多。你可能在吃完宵夜躺下來時,突然感覺胃有點不舒服,好像消化不良或有甚麼東西在刺激,其實這就是胃酸反上來的症狀。由於胃在心下,胃酸逆流時胸口會有灼熱感,所以這種現象又稱為「火燒心」。
胃食道逆流 兩三個月一次已算頻繁
胃有個上口叫賁門,一個下口叫幽門,賁門平時是關緊狀態,若打開會造成嘔吐等現象。當賁門因某些原因開始鬆弛或關不住時,就會形成胃酸逆流。
讓賁門打開的原因有:吃太飽、吃飽馬上坐下或睡前吃宵夜。吃飽立刻坐下來時,沒有消化的食物就變成壓力往上頂,造成胃酸上流。吃完宵夜躺平,如果賁門不是很緊,胃酸也容易逆流。時間長了,賁門的括約肌越來越鬆馳,就使症狀更嚴重。當括約肌開始鬆弛,就越來越難以恢復,像橡皮筋的彈性會產生疲乏一樣。
胃食道逆流嚴重時,胃酸會直接逆流到喉嚨處,因胃酸屬強酸,會灼傷喉嚨。有些病人認為兩三個月才一次胃食道逆流,不算常發生,但其實已是太頻繁。因為胃酸灼傷咽喉黏膜要半年左右才能復原,若兩三個月一次,喉嚨永遠好不了。黏膜無法復原會造成喉嚨常有刺痛感,講話聲音沙啞,甚至吞嚥都會有問題。
胃食道逆流的原因
胃食道逆流的常見原因如下:
藥物因素:一些慢性病常用藥物可能降低食道括約肌的壓力,導致胃食道逆流。例如β-blocker(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
食物因素:高油脂及刺激性食物(如甜食、茶、咖啡、酸的水果、辛辣食物),會刺激胃酸過度分泌。
肥胖:體重過重會壓迫胃和食道,使下食道括約肌鬆開,胃酸逆流入食道內;而肥胖的人吃太多,也容易造成胃食道逆流。
臨床上瘦的人胃食道逆流也比較常見,主要是胃功能不好的緣故。
中醫怎麼治療胃食道逆流?
在中醫看來,胃裡食物應該往下走,長期積在胃裡不好,若往上逆行就更不好。更嚴重的情況是食物都下不去,停滯在裡邊。譬如打嗝的症狀,原則上是吃太飽才會出現,但如果久病的人或老年人常打嗝,中醫認為是「胃敗」現象,就是胃已沒甚麼功能,食物積著不消化,就會常刺激一下橫隔膜造成打嗝,更嚴重就是嘔吐、噁酸水等。
現代醫學治療胃食道逆流,大部分是給制酸劑,抑制胃酸的產生。但在中醫觀點裡,胃食道逆流不見得是胃酸分泌過多,也有可能是胃功能不好,消化不良,此時如果再服用制酸劑、抑制胃酸,會使食物更難以消化,反而讓病情惡化。
很多人是由於胃功能不好,胃虛、胃寒而引起胃食道逆流。有名病患是西醫師,他過去一直看西醫,西醫給他開制酸劑,他吃了很久的藥,雖然有好一點,卻從未有過舒爽的感覺。後來他來找我,經診斷發現他是胃虛的毛病。我讓他服用平胃散後,他發現胃就舒服了,療效比制酸劑好太多。原因正是制酸劑造成食物更難消化,而平胃散可幫助食物消化,不用再分泌太多胃酸。沒有胃酸、沒有積食,胃食道逆流自然就好了。
在胃功能不好的類型中,臨床上遇到最多的是寒熱夾雜型,可用半夏瀉心湯來治療。瘦小的人比較常見的是胃寒,胃寒的人會因天氣變化或吃冰冷食物而胃痛;這類人還可能有大拇指魚際位置發青、臉色有點泛青的症狀。胃寒者除了使用平胃散外,還要用安中散來暖胃。
中醫看胃食道逆流的另一原因是火氣上逆,就是火氣太旺或刺激性食物造成胃火,可用黃連解毒湯、三黃瀉心湯,把火氣壓下去。
中醫認為,胃食道逆流其實非常好治療,人家說「吃一次(藥)就知道」,吃了兩三帖藥以後,整個症狀就已經緩解下來。通常情況嚴重者才需要配合針灸療法。
但除了吃藥外,民眾平時可以通過如下方法,保養好你的胃。
3招養胃,擺脫胃食道逆流
一、養胃的穴道
內關穴:臨床上建議胃食道逆流者多按摩內關穴,只要跟心臟、胸部、胃有關的問題,都可按內關穴來調養。手放於桌面,手掌向上,內關穴就在兩筋之間,從手腕橫紋正中往手肘方向二吋、約三橫指距離處。
神門穴:自律神經失調、常緊張、有壓力或吃飯速度過快的人,容易不消化,按神門穴可使胃的下口幽門鬆弛一些,讓食物快一點通過。神門穴位於腕部的腕掌橫紋上,小指一側的按壓凹陷處。
上脘、中脘、下脘:分別對應胃的上口、中間和下口,當吃完飯感到肚子脹時,用手劃圈揉肚子就會按摩到這些穴位,可幫助消化。對小孩子、老人家都有效。
另外,中醫也可以通過艾灸穴位的方法,改善胃食道逆流。
五柱穴:位在肚臍上方的巨闕、中脘、下脘、左梁門、右梁門五個穴道的合稱,意為升起人體健康的五根支柱。
足三里穴:胃經的穴道,俗話說,「身體若要安,三里莫要乾」,就是可以常去灸足三里穴,灸到有點燒燙傷起水泡,便能持續刺激此穴道。
如果常吃藥仍不斷出現胃食道逆流,上述介紹的穴道都可去做按摩。
二、養胃的藥膳
中醫很強調用粥來養生,主要因爲粥有顧脾胃的作用。推薦一道「淮山芡實薏米粥」,適合脾胃虛弱型者,可常吃。
材料:淮山(山藥)1兩、芡實5錢、薏苡仁1兩、小米或大米300公克。
作法:共煮成粥,芡實跟米煮熟後,分2到3次溫食服用。
山藥、芡實、薏苡仁、小米或大米,都是非常好的健脾養胃的食材。其中,芡實還可健腸,消瘦的人很適合食用;薏仁則有利水效果。
三、日常養胃的方法
養脾胃以平和為主,因此吃太快、吃太飽,或吃太酸、太鹹、太甜、太辣等食物,都不利於胃腸。
以中醫角度看,胃喜歡溫暖,冰冷食物要少吃,水果寒涼,也建議飯後吃。雖然有觀點強調水果要飯前吃,怕胃酸破壞水果的營養,但把胃顧好更重要。
飯後吃水果還需要注意:如果水果要吃很多,飯就不要吃太多,以免太飽。同時飯後要等待20到30分鐘,讓胃的溫度稍微下降,再吃水果,避免寒熱夾雜的情況。
另外,早上剛起床,空腹的時候應吃一些粥或暖和的食物。
脾胃為後天之本,若希望健康長命百歲,就要把胃顧好。年紀越大,胃腸的保養越重要。在日常生活中,胃腸功能不好的人,要注意吃飽飯不要馬上坐下,應稍微走一走讓胃裡的食物消化。同時也不要吃到滿分飽,想要到buffet吃到飽時,最好還是克制一下自己。
----------------------
節目表 https://goo.gl/7fN6pB
線上直播請看-->http://www.ntdtv.com.tw/live
或是加入我們的 談古論今話中醫FB粉絲團 https://goo.gl/H3jsDi 得到更多中醫調理的最新資訊。
看下一集
抽筋痛得受不了 中醫保健告別抽筋之苦 | 談古論今話中醫(407)
您值得擁有!擺脫便秘排便不卡卡的絕招 | 談古論今話中醫(408)
耳鳴吵到受不了 中醫治療有妙招 | 談古論今話中醫(409)
面對老人失智症 中醫治療可緩解 | 談古論今話中醫(410)
擺脫失眠的妙招 助老人夜夜好眠 | 談古論今話中醫(411)
擊退感冒 看中醫很有效 | 談古論今話中醫(412)
久咳不癒 中醫有效治癒 | 咳嗽 | 喉嚨痛 | 談古論今話中醫(413)
預防中暑 這些急救穴位你一定要知 | 談古論今話中醫(414)
夏日腸胃保健 顧好脾胃百病除 | 談古論今話中醫(415)
媽咪產後坐月子 健康好命一輩子 | 談古論今話中醫(416)
獨家中醫秘方 拯救退化性關節炎 | 談古論今話中醫(417)
炎夏消暑你做對了嗎? 消暑妙方必看 | 談古論今話中醫(418)
臉紅真的不是在害羞!中醫教你正確判別「酒糟鼻」別再傻傻分不清 | 談古論今話中醫(419)
輕忽「落枕」當心頸椎退化早報到 中醫解救僵硬脖子有妙方 | 談古論今話中醫(420)
不再受電擊般的三叉神經痛之苦 中醫快速療法治這「天下第一痛!」 | 談古論今話中醫(421)
腦中風前兆別輕忽 掌握判斷關鍵 善用中醫防中風 | 談古論今話中醫(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