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良好依附關係 化解寶貝分離焦慮
文:凌芸斐(健康傳媒)
家中小寶貝第一次離開父母身邊去念幼稚園,可說是家裡的大事,不過卻有不少家長為此煩心不已,因為寶貝一走到教室就開始放聲大哭、異常焦慮,有些家長還必須站在教室後面陪著上課,專家提醒寶寶如有分離焦慮,可透過行為治療及遊戲治療來降低不安的情緒。
3歲半的君君最近開始念幼幼班,每天早上父母帶他到學校時,都會上演「十八相送」的戲碼,君君拉著父母的衣角放聲大哭,就算老師抱他進教室,陪著玩遊戲也難以安撫。持續1個多月,爸媽在無計可施下,帶君君前來台北慈濟醫院兒童早期療育特別門診,復健科醫師將君君轉介給臨床心理師許芳綺進行心理評估,研判為分離焦慮。
許芳綺指出新生兒在半歲大時,逐漸與照顧者建立依附關係,這是一種情感連結,2歲前是建立依附關係的重要時期,孩子會出現明顯的依附行為,如果和主要照顧者分離,甚至只要主要照顧者一離開視線範圍,就會大聲哭鬧、生氣、焦慮,而再見面時又會顯得特別高興。
分離焦慮是依附行為的其中一種,孩子常因基因遺傳、天生氣質、分離創傷經驗或不當情緒連結等因素,發展出「不安全型的依附關係」,就可能出現嚴重的分離焦慮。這類孩子跟父母分離時會顯得非常不安,這種情緒甚至持續到再度見到父母時也無法緩解,嚴重者甚至變成身心醫學疾病-「分離焦慮症」。
如何避免孩子罹患分離焦慮?關鍵在於建立良好的依附關係,父母正確解讀嬰兒傳遞的訊息,並給予正確的回饋,例如寶寶哭泣時,家長應適時給予擁抱和安撫。此外照顧者必須從嬰兒行為了解孩子想要表達什麼。每個孩子或多或少都有分離焦慮,從6個月大時就能看出端倪,14至24個月達到顛峰,之後隨著年齡增加而遞減,少部分孩子則是到上學時期才出現嚴重的分離焦慮。
許芳綺提醒,如果孩子出現超過4個星期依舊無法適應環境、情緒緊張、總是擔心家人發生意外、不敢離開父母親、不斷做噩夢等情況,家長必須多加留意,有需要可前往早期療育特別門診進行評估。如果能夠把握治療黃金期,在6歲前透過行為治療、遊戲治療、親職諮詢等早療課程就可重新建立良好的情緒連結。
相關新聞
-
健康大哉問:談早期療育
2011-09-26 05:18:09和孩子一起努力,慢一步也幸福!
,健康大哉問:談早期療育 -
把握黃金治療期 遲緩兒也能正常發育
2015-06-16 22:02:20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研究報告,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為6至8%,但是因為許多家長沒有「早期療育」的觀念,讓不少發展遲緩兒童,未能及時接受治療,專家表示,如果家長把握幼兒3歲前的黃金治療期,遲緩兒也能跟上發育腳步 。
-
醫起守護兒童發展 早期療育公益環台巡迴起跑
2022-10-26 16:30:16嘉義基督教醫院,今天(26日)舉辦早期療育公益環台巡迴活動開跑儀式,有14家「醫療策略聯盟」(ATHCA)盟院一起響應。未來將由嘉基早療中心吉祥物「慢慢猴」擔任大使,自嘉基出發,進行為期1個月的環台公益巡迴演出,為早療兒童發聲,期待透過社會大眾的力量,發起對兒童健康發展與早期療育的重視,一起守護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