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異位性皮膚炎 醫:最大關鍵是保溼

改善異位性皮膚炎 醫:最大關鍵是保溼

文:凌芸斐(健康傳媒) 

國二的蔡小弟因課業壓力沉重,搔癢症狀日益嚴重,皮膚顏色暗沉甚至苔蘚化,好幾次抓破傷口導致感染,家長萬分心疼。醫師指出,環境汙染嚴重,過敏兒越來越多,許多小朋友自幼就有異位性皮膚炎,反覆搔癢苦不堪言。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謝旭東說明,治療異位性皮膚炎一定要趁早,一般來說7歲之前為發病高峰期,也是治療黃金時期,如果能夠早期治療,到了青春期才有機會痊癒。蔡小弟從小就有異位性皮膚炎,夏天一流汗症狀就會加劇,但家長總認為長大之後體質改變就會改善,沒想到上國中之後症狀反而惡化,癢到睡不好,嚴重影響課業成績,甚至不想上學。

  從中醫觀點來看,異位性皮膚炎屬於「溼瘡」、「四彎風」、「血風瘡」等範疇,疾病本身與溼邪密切相關,加上冬季氣候影響,會使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症狀加重。謝旭東建議,應做好保溼,每天喝足水分,每次喝1至2口,切勿1次大量喝水;另外沐浴乳應選擇保溼效果較好的,每天早晚各擦1次乳液,若皮膚過於乾燥,可以選用油性成分較多的乳霜有效保溼。

  減少過敏原也是很重要的一環,因為異位性皮膚炎容易因環境過敏原而誘發,所以家中環境需時常打掃,外出時空氣汙染指數較高應戴口罩,食物過敏原如帶殼類海鮮、牛奶、雞蛋等因人而異,若攝取此類食物誘發過敏,則應禁食直到病況完全穩定。至於治療上則可嘗試「換膚方」,謝旭東解釋,「換膚方」內含蒼朮、藿香,可助脾胃代謝掉身體的溼邪,如果溼邪減少,就能緩解過敏性鼻炎症狀。

  異位性皮膚炎容易感染細菌或病毒導致搔癢,「換膚方」中的黃芩、苦參等成分具有殺菌及抑制病毒等效果,有效發揮抗過敏、抗感染的功效。蔡小弟後來接受中醫治療,早晚餐後服用「換膚方」,並搭配科學中藥「黃連解毒湯」,服用2周後傷口抓傷部位減少;1個月後症狀好轉,目前持續門診追蹤治療。

★本文經《健康傳媒》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健康傳媒】

相關新聞

今日整點新聞

九評共產黨引發三退大潮

目前退出中共黨、團、隊總人數

隨處可看新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