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性關節炎常見疼痛 醫:強忍非好事

疼痛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病程惡化的警訊,患者應正視自己的感受,與醫師討論後透過快速且有效的「有感治療」,以提升生活品質,並達成良好的疾病控制目標。(圖/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提供)(健康傳媒)

文:馬姍妤(健康傳媒) 

今年61歲經營餐飲業的男性患者,12年前的某天早晨,因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簡稱RA)突然發病,造成全身關節劇烈疼痛,動彈不得,生活無法自理,痛楚對他來說就像滿清10大酷刑,且曾經長達3至4年無法從事最愛的籃球運動,每次經過球場只能望著籃框嘆氣。

  其實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不少。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及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共同針對台灣RA患者及其照護者所做的「RA Matters」調查顯示,超過5成患者會因身體活動度變差感到焦慮或挫折,逾4成病人認為周遭親友不了解疾病對生活帶來的負面影響。另外,在活動度部分,超過4成患者認為專業醫事人員低估了疼痛和疲勞帶來的影響,且半數以上患者期待醫師能更了解自己的治療需求。

  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理事長林宏哲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常因關節疼痛、腫脹、僵硬和變形導致活動力受限,無法像正常人輕鬆生活,容易讓患者產生防衛心態,故作堅強,有痛不說,甚至乾脆放棄治療,放任病症惡化。

  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過敏免疫風濕內科主任蔡文展說明,類風濕性關節炎是自體免疫引發的慢性發炎性疾病,免疫細胞會因為免疫系統「秀逗」變身為「豬隊友」,攻擊關節組織而出現對稱性發炎、腫脹和疼痛等症狀,長期甚至可能導致骨質侵蝕和軟骨裂解。

  文獻資料顯示,若缺乏適當的治療與照護,8成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終會關節變形,且4成患者會因此殘疾,在10年內喪失工作能力,不得不提早從職場退休。此外,嚴重類風濕性關節炎也可能併發心臟與血管病變或憂鬱症。

  如何減緩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程進展?蔡文展聲明,疼痛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病程惡化的警訊。在台灣,許多人把「有痛不說」視為勇敢的舉動,但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來說,忍痛並不是勇敢的表現,反而是忽視疾病進展,把自己推向關節變形導致殘疾的錯誤作為。

  對此,國內3大類風濕性關節炎醫病團體,包括: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風濕病醫學會和財團法人風濕病基金會同聲提醒,患者應正視自己的感受,與醫師討論後透過快速且有效的「有感治療」,以提升生活品質,並達成良好的疾病控制目標。

  風濕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濕聯盟執行長、臺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蔡長祐進一步說明,臨床助於減緩類風濕性關節炎症狀或降低疾病活性的藥物很多,即使是中重度病患,也有生物製劑和口服小分子藥物加入治療的行列,且健保多已給付,患者只要積極配合醫師治療,症狀通常都可以獲得改善。

★本文經《健康傳媒》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健康傳媒】

相關新聞

今日整點新聞

九評共產黨引發三退大潮

目前退出中共黨、團、隊總人數

隨處可看新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