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交趾陶工藝 呈現建築歷久彌新之美

Play
Current Time 0:00
/
Duration Time 0:00
Remaining Time -0:00
Stream TypeLIVE
Loaded: 0%
Progress: 0%
0:00
Fullscreen
00:00
Mute
Playback Rate
    1
    Subtitles
    • subtitles off
    Captions
    • captions off
    Chapters
    • Chapters

    【新唐人亞太台 2019 年 02 月 09 日訊】交趾陶,又稱為嘉義燒,是華南與臺灣傳統建築的裝飾,源自唐三彩,是一種低溫彩釉軟陶,主要在民間發展與延續。許多廟宇建築會利用交趾陶,製作神像或是人物花卉、動物,當作裝飾,經過老師傅的巧手,還能夠讓色彩以及結構,千年不壞,現在就跟著鏡頭,帶您了解,究竟交趾陶,是如何完成的。

    交趾陶師傅 陳篡地:「這就是做七面,黏三面 黏三分,這就這樣七面。」

    彰化埔心這家超過一甲子的廟宇,寺廟屋頂正上方三尊交趾陶做成的財子壽,兩旁有神將騎著神龍,往下看有八仙還有虎豹獅象等動物,兩旁的鐘樓鼓樓還有5尺的左右護法,黏在牆面上的天官賜福,這些作品已超過20年的歷史,色彩與結構千年不壞,都是出自有40年交趾陶技藝的陳篡地手中。

    交趾陶師傅 陳篡地:「這認真講幾百年都沒問題,若一千度就可擋一千年,這都一千二百度,可以說不會爛。」

    廳內牆上,還有全台唯一利用交趾陶做成的花鳥與動物圖案,寺廟外還有仙女散花以及各種人物,也都是交趾陶,而牆上的水泥剪黏,歷經921大地震以及每年的颱風的洗禮,顏色歷久彌新。

    交趾陶師傅 陳篡地:「岩彩燒它直接跟它的土溶入進去,永遠那個顏色都在,永不褪色。」

    走進陳篡地的工作室,陳篡地沒有設計圖稿,憑著雙手以及工具,捏出獨一無二的交趾陶,還告訴記者,如何辨別手工與模具製作的差異。

    陳篡地的兒子 陳威豪:「第一個最簡單的判別方式,就是看它的背面,再來呢?手工做的作品,它的裝飾會,它是立體的,它是後來才裝上去的。」

    面對中國大陸低價模具做出的陶瓷品,陳篡地堅持傳統工藝技術,做出市場區隔,也將這門技術傳承給後輩,讓傳統交趾陶,能在各種建築中,嶄露頭角。

    新唐人亞太電視 葉錫鴻 台灣彰化採訪報導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