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治療人工血管拆不拆? 調查:7成癌友想擺脫

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教授表示,在乳癌治療中,人工血管是必備的工具之一,如何降低因人工血管所帶來的不適症狀,一直是醫界關注的議題。(圖/乳癌防治基金會提供)(健康傳媒)

文:陳如頤(健康傳媒) 

小心,胸部瘀青恐是乳癌的警訊!65歲玉燕女士去年左側乳房莫名出現5元硬幣大小的瘀青,原以為是不小心撞傷所致,但瘀青久久未消,就醫確診為早期HER2乳癌,腫瘤直徑約3.8公分且癌細胞已侵犯淋巴。

除了接受手術切除病灶,還要接受化療、標靶藥物治療,也必須裝上人工血管,以便藥物輸入體內,可卻多次感染而引起發燒和嘔吐,相當令人難受。

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教授表示,在乳癌治療中,人工血管是必備的工具之一,如何降低因人工血管所帶來的不適症狀,一直是醫界關注的議題。

乳癌防治基金會公布1項以台灣乳癌病友為對象,所進行的人工血管裝置問卷調查報告,結果顯示,只要情況許可,7成癌友希望盡快移除人工血管,如果出現過感染症狀,則是百分之百希望遠離人工血管。

調查也發現,除了感染等併發症之外,5成2病友認為,人工血管會影響手臂的活動,只能做一些輕鬆的家事和運動;4成3會覺得有異物感、不舒服,睡覺時需常常調整姿勢。

有4成病友認為,人工血管可拆卻不拆,這讓自己覺得自己還在生病;甚至約2成病友常因裝置人工血管而感到心情不好。此外,不少乳癌患者必須定期回診、沖洗人工血管而影響工作。

羅東博愛醫院副院長葉顯堂說明,人工血管的「拆」與「留」,就是生活品質和癌症復發機率的一場拉拒戰。以乳癌類型中惡性較高的HER2陽性乳癌為例,過去醫界認為患者在完成半年的化學治療和1年的標靶治療後,人工血管仍需留置體內2年以上,以免癌症復發時需重新找位置裝設人工血管的麻煩。

隨著醫藥進步,HER2陽性乳癌邁入化療合併標靶治療的時代,患者復發風險大幅下降,越來越多醫師傾向「能及早拆就拆,有需要再裝」,因為人工血管的拆裝過程很簡單,患者沒必要為了小小的復發風險,而長期犧牲生活品質。

此外,皮下注射劑型乳癌標靶藥物的問世,藥物已不需經靜脈輸注,也能發揮相同的抗癌效果,有機會讓人工血管在化療結束後即拆除,早點揮別「管束生活」。

相較於傳統靜脈注射劑型的乳癌標靶藥,從沖洗人工血管、配藥至等待藥物慢慢滴進靜脈血管中,需耗費數個小時。如果施打皮下注射劑型標靶藥,則只要5分鐘,就像是打預防針一樣。

值得注意的是,人工血管留置體內可能造成的潛在風險包括:感染、導管脫落、導管斷裂、復發性胸腔積液、血栓等。乳癌防治基金會強調,雖然儘早拆除人工血管是絕大多數乳癌病友的冀盼,但每個人的病況和照護情況不同,建議患者先與醫師充分溝通,再決定合適的人工血管拆卸時機,盡可能保持位於天平上疾病照護和生活品質的平衡。

★本文經《健康傳媒》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健康傳媒】

相關新聞

今日整點新聞

九評共產黨引發三退大潮

目前退出中共黨、團、隊總人數

隨處可看新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