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判讀影像測心律!工研院推零接觸防疫平台

【新唐人亞太台 2020 年 05 月 01 日訊】為了降低醫護人員感染風險,工研院攜手北醫附醫開發零接觸式防疫科技平台,透過AI影像辨識,判讀患者心律與呼吸等數據,將數據通報給遠端醫護站,醫護人員不用多次進出病房,減輕工作負荷,也能提升醫療資源利用率。

工研院工程師 楊承益:「只要對著鏡頭,右邊這個HR(心率),它就會偵測到我們人臉部分,開始做心律的一個偵測。」

透過AI,觀測臉部的微血管顏色變化,以及胸口起伏變化,就可以偵測出心律與呼吸等數據。再將生理數據匯整,通報給遠端護理站,工研院與北醫附醫開發新平台,讓醫護與患者零接觸,卻能掌握患者狀況。

工研院服務系統科技中心執行長 鄭仁傑:「AI技術來偵測你臉部,微血管的變化,所以來偵測他的心跳,這是在技術上一個突破,第二個是把,這些生理訊號做一個整合。對護理人員做警示提醒說,他的心跳過高或是他呼吸過高。」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院長 陳瑞杰:「平常病房一天我們護理人員,要進去病房12到15次,(新平台上線)只要一天的話,是固定8個小時進去,其他時間都透過這些,零接觸的視訊。」

醫護人員進入隔離病房,就要花20分鐘穿上隔離衣,耗時又耗費資源。透過科技的輔助,能大幅提升醫療資源利用率。

工研院服務系統科技中心執行長 鄭仁傑:「我們用AI訓練的資料,我們有數十萬筆資料,來偵測這個心律部分,心律影像準確度,大概90%以上,在醫院已經可以使用。如果在溫度的話,正負0.2左右,已經達到醫院可以用。」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院長 陳瑞杰:「還要發展到我們加護病房,今日防疫,明日的話長照,或是遠距視訊科技,或是遠距監測科技。」

病患也可以透過APP,來掌握自己的生理數據以及醫療紀錄,這套系統,未來也有望導入長照以及遠距看診應用。台灣科技與醫療結合,將醫護人員感染風險降到最低,也同步提升醫療效率。

新唐人亞太電視 林嘉韋 張媛婷 台灣台北採訪報導

相關新聞

今日整點新聞

九評共產黨引發三退大潮

目前退出中共黨、團、隊總人數

隨處可看新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