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古法烘培龍眼乾 農憂技術不傳承恐失傳

Play
Current Time 0:00
/
Duration Time 0:00
Remaining Time -0:00
Stream TypeLIVE
Loaded: 0%
Progress: 0%
0:00
Fullscreen
00:00
Mute
Playback Rate
    1
    Subtitles
    • subtitles off
    Captions
    • captions off
    Chapters
    • Chapters

    【新唐人亞太台 2020 年 08 月 19 日訊】最近是龍眼採收時期,光是彰化縣種植面積佔約670公頃,排名全台第四,鮮果收成時期非常短,大多的農友會將龍眼做成龍眼乾,增加保存時間以及提高附加價值,由於一年才一收,無法成為主要收入,就有從日治時期做到現在,傳到第二代的農民擔心,如果無法傳承下去,這項技藝恐怕過幾年就會消失。

    社頭鄉農會總幹事 蕭浚二:「龍眼木72個小時,去烘培,然後做成乾龍眼與龍眼乾。」

    邀請社頭國小小朋友,來到現場了解龍眼乾的製作過程,利用收集來的龍眼木,經過燃燒所產生的煙霧來烘焙龍眼,現場煙霧瀰漫,讓小朋友幾乎張不開眼。

    農民 劉先生:「像那較大粒,較大倍又大顆,三天三夜跑不掉,4到6個小時要翻焙一次,你看累不累真的很累。」

    除了讓小朋友了解龍眼烘焙過程,也到龍眼樹下親自摘龍眼,摘完後用剪刀將龍眼一顆一顆剪下來,體驗農民的辛苦。

    小朋友:「就是很好玩。」

    小朋友:「我學到了很多,像是剪還有摘。」

    彰化縣農業處表示,社頭鄉種植龍眼面積約185公頃佔全縣第一,主要以「粉殼龍眼」為主,採收期短鮮果保持不易,目前傳到第二代,農民表示尚未有第三代要傳承,這項技藝恐怕以後會消失。

    農民 劉先生:「有可能(消失),真的有可能,那龍眼會越來越少,有些第二代已經不接了,我們算是第二代,第二代有些很多人不接了,山就放著荒廢龍眼就沒了,慢慢會減少,慢慢量會越來越減少。」

    彰化縣長 王惠美:「(烘焙)三天然後每幾個小時他就要動一次,然後還要去找那個龍眼的柴火,來這個煙燻,慢慢燻讓它的味可以入味,還有達到這麼Q,又好吃的口味真的不容易。」

    農會家政班也利用在地食材,搭配桂圓做成各種創意料理,讓小朋友了解龍眼這項農產品的各項運用,也讓他們上了一堂戶外的自然課。

    新唐人亞太電視 葉錫鴻 台灣彰化採訪報導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