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黨籍專家:矽谷能操縱竊選.今阻川普明挺誰?
【新唐人亞太台 2020 年 11 月 24 日訊】歡迎回來,繼續帶您關心美國大選,美國心理學家艾普斯坦,周一(23日)接受FOX專訪表示,Google2016年就著手阻擋川普連任,估計這次大選,Google、Youtube、臉書等平台,至少影響600萬選票轉向,實際更多。他曾警告,這會讓民主淪為假象。他說,這雖然有利民主黨,但科技公司明天會挺誰?而Google還配合了中共監控中國人。
美國行為研究科技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艾普斯坦:「他們能轉移1500萬張選票,人們不會知道已被操縱,他們也沒留下書面跡證讓當局追蹤。」
民主黨籍的艾普斯坦(Robert Epstein),研究科技巨頭(big tech)如何影響政治的重要專家,之前接受英文大紀元專訪警告,巨頭例如Google、Facebook,有巨大能力通過操縱用戶在螢幕上所看內容,改變數百萬選民的觀點和投票偏好,這將讓民主淪為假象。他(23日)向FOX估計,Google與臉書在美國不受監管,有能力轉移1500萬張選票意願;他之前就警告,矽谷可能偷竊2020大選,儘管科技巨頭作法有利民主黨,但明天呢?
美國行為研究科技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艾普斯坦:「問題是,我們不知道明天Google將支持誰。在中國,他們與中共政府合作,協助監視和控制中國人民。」
FOX主播卡爾森(Tucker Carlson)表示,Google對新聞傳播有重大影響;臉書與推特,是人們政治辯論交流的主要平台;如果容許技術審查網路言論表達,就能操控人們的投票。艾普斯坦在這次大選,三大搖擺州安排733名選民接受追蹤,蒐集Google等平台的偏向操作。他保守估計,至少600萬張選票被轉往一邊,他相信在觀察更多數據後,實際轉向的選票更大量。
美國行為研究科技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艾普斯坦:「(科技巨頭)這些操作,我們已量化的可能已經,輕易轉移至少6百萬選票往單一方向,這還只是目前(評估)的最小值。」
艾普斯坦指出,接獲Google的吹哨者舉報已將近一年、也從外洩檔案看到;Google在2016大選後就著手,阻擋川普連任。
美國行為研究科技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艾普斯坦:「毫無疑問,他們在2016大選後就著手,要確使(川普總統)無法在大選連任。而且我們收集的大量數據,符合吹哨者與外洩資料所告知的。」
這問題為何沒有被高度關注?艾普斯坦說,Google收買了候選人和政客,Google也常提供大量撥款經費(grants),收買他和同事、學術同僚。
新唐人亞太電視 林鈺唐 張東旭 整理報導。
延伸閱讀: 2020-11-16 專訪:谷歌有能力轉移數百萬選民選票意願
相關新聞
-
繼波蘭反制社媒審查 匈牙利也將祭出制裁行動
2021-01-21 16:24:15帶您看到,先前波蘭政府發聲,要立法反制社群媒體的審查封鎖後,又有一個前共產國家加入反擊,匈牙利司法部長 瓦爾加週一表示,將針對社群公司「系統性的濫用」言論自由的問題,進行制裁行動。
-
川普再發聲關切台海:若任內中共侵台將轟北京
2024-05-30 19:56:55再來看到,國際關注台海局勢,包括11月將迎來大選的美國,美國前總統川普最近再度對台海發聲,他表示,若中共在他任內入侵台灣,他將轟炸北京作為回應。
-
川普行動?林伍德喊話支持者:祈禱.希望.在家
2021-01-19 20:32:25拜登20日將就職,網路上流傳無法查證的消息,認為川普仍可能動用總統特權,採取行動追查舞弊。支持川普的著名律師林伍德(Lin Wood)18日受訪,向支持者提三項建言:向造物主祈禱、保持希望、留在家裡。
-
《華郵》認錯.更正抹黑川普報導 川普發聲明回應
2021-03-16 20:57:51歡迎回來,美國前總統川普致力推動調查,喬治亞州2020年總統選舉、選票審計的過程,不過,美國《華盛頓郵報》在今年初,曾子虛烏有地報導,川普以言語施壓選務調查員,事隔2個多月,《華盛頓郵報》才做出更正報導,承認錯誤。川普也對此做出了回應。
-
川普受邀擔任下週保守政治行動會議演講人
2021-02-19 08:27:47前美國總統川普卸任後的動向持續受到關注,他已經被邀請下週在佛州的保守黨政治行動會議上發表講話,川普昨天還接受媒體採訪,針對大科技公司的言論封殺,川普說,推特已經變得非常無聊,數百萬人正在離開,但提到中立社交媒體Parler時,川普說,猜測Parler「無法處理」他將給網站帶來的流量。他說,自己在推特上的粉絲數量超過了Parler的所有用戶。川普透露,他可能會創建自己的平台。
-
喊團結美國!川普RNC上二度提及台灣安全
2024-07-19 21:40:03美國前總統川普遭遇襲擊後,首次公開演說,是在18日的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正式接受共和黨提名參選美國總統。川普向支持者講述上週遭槍手暗殺未遂情況,並強調要團結美國,說明未來政策願景,兩度提及台海局勢。
-
左右大戰波連中共 學者:拜登或陷不情願男二
2021-01-26 13:13:56拜登就職美國總統。政治學者明居正(22日)觀察,正面臨中共的威脅滲透、中共派系鬥爭可能延燒美國政壇、共產主義全球化現象;在這場左右大戰當中,拜登恐怕陷入左右為難,有機會建立大功,也可能犯下大錯。而在野的川普力量,也可能繼續對抗中共。
-
川普1月19日演說三明三暗:團結.抗共.剛開始
2021-01-21 13:06:44台北時間明天(21日)凌晨一點,美國總統權力將交接。川普19日在白宮發表近20分鐘演說,評論員桑普解讀內容三大重點,還蘊含三項沒有說出口的警示。
-
科技巨頭獨裁化?網紅示警:Google屏蔽真實訊息
2021-01-26 21:01:30Google、臉書等科技巨頭擴大言論審查,引發外界擔憂。先前網友發現拜登政府白宮記者會,在Youtube的倒讚數居然會減少,網友瘋狂留言討論,最後白宮Youtube頻道直接關掉評論區,有網紅實測Google以及另一個較為中立的搜尋引擎,發現Google前五名搜尋結果,都沒有白宮關閉評論區事件,質疑Google正在遮蔽真實訊息。
-
川普10萬人集會 談台海與中共電動車威脅
2024-05-13 07:38:35美國前總統川普,在新澤西州,舉行了競選總統至今,規模最大的集會。他表示,若重返白宮,他將大幅增加對中國汽車的關稅,並阻止台海戰爭。來看記者從現場發回的報導。
-
川普外交成就 余茂春:把戰略從歐洲中東拉回抗共
2024-02-06 14:49:25歡迎回來。11月美國總統大選,可能上演川普再次對決拜登,結果會不會影響對台灣的政策?前國務院中國政策首席顧問余茂春認為,基本上不會有變化,不管誰當選,都會強調台海的和平穩定的重要性,堅決反對以武力改變現狀。余茂春也指出,中共如今已成為全球性的威脅,對抗中共需要建立全球系統,連結全世界民主國家及盟友,台灣在其中,也扮演相當角色。
-
川普聲明批麥康奈.拜登 分析:續抽華府沼澤
2021-02-17 23:44:24美國第45任總統川普,16日嚴厲聲明,批評共和黨參議院領袖麥康奈,面對選舉災難、面對中共巨大的經濟與軍事威脅,無所作為。川普力推「美國優先」議程;分析認為,川普要持續抽乾「華府沼澤」。
-
再戰2024 民調:川普獲近8成年輕保守派力挺
2022-07-26 22:19:39一項最新民調顯示,近八成的美國保守派青年,支持川普2024年再次競選總統。
-
美「超級星期二」出爐 川普、拜登2024再戰總統
2024-03-06 20:02:24歡迎回來。帶您關心,3月5號,美國總統初選「超級星期二」登場,美國15個州進行投票,決定超過三分之一的黨代表數,美國總統拜登和前總統川普在這場初選中,占據了主導地位,預計11月的美國總統大選再度上演兩人對決,而川普在共和黨內初選,橫掃14個州。華爾街日報最新消息指出,川普共和黨內唯一對手海莉,準備在美東6日上午宣布退選。
-
Youtube續禁川普帳號 科技巨頭成言論自由隱憂?
2021-01-20 20:56:21歡迎回來,Google旗下的YouTube,在暫停美國總統川普頻道一週後,19日宣布再延長封殺一週,而且無限期禁止任何人在川普頻道留言。科技巨頭手握審查權,對言論自由的衝擊,越來越受質疑。
-
再與川普對決?拜登親口證實將競選連任
2023-05-25 13:34:21美國總統拜登週一(10日)表示,他計劃2024年競選連任,這意味著,80歲的拜登與76歲的川普,有可能再進行一次競選對決。
-
拜登與川普政策對比 美大選影響政經4年走向
2024-07-04 17:15:49全球股市頻創新紀錄,不過下半年全球經濟,面對多項變數,富邦金財經論壇,經濟學家羅瑋就分析三大焦點,包含Fed貨幣政策,地緣政治緊張,此外美國總統大選,可能牽連甚廣,兩黨候選人政策差異,將絕對未來4年政經走向。
-
幕僚:川普亟盼重返.真擔心拜登帶往何方
2021-02-22 20:21:10川普動向,國際關注。川普的資深顧問米勒(Jason Miller)周日(21日)接受澳洲Skynews訪問表示,川普迫不急待重返,正在檢視拜登上任後的表現,真的擔心拜登將帶往何方。
-
比拜登更強硬 川普喊對1類中國車徵200%關稅
2024-05-13 13:08:16美國前總統川普,在紐澤西州舉行集會。他表示,若重返白宮,他將大幅增加對中國汽車的關稅,尤其是要對在墨西哥製造的中國汽車課徵200%關稅。他還提到了,如果他擔任總統,台海戰爭就不會發生,請看記者從現場發回的報導。
-
美大選牽動全球經濟 拜登與川普政策對比
2024-07-04 19:41:23全球股市頻創新紀錄,不過下半年全球經濟,面對多項變數,富邦金財經論壇,經濟學家羅瑋就分析三大焦點,包含Fed貨幣政策,地緣政治緊張,此外美國總統大選,可能牽連甚廣,兩黨候選人政策差異,將決定未來4年政經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