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液晶玻璃變身濾材 助產業水資源再利用

Play
Current Time 0:00
/
Duration Time 0:00
Remaining Time -0:00
Stream TypeLIVE
Loaded: 0%
Progress: 0%
0:00
Fullscreen
00:00
Mute
Playback Rate
    1
    Subtitles
    • subtitles off
    Captions
    • captions off
    Chapters
    • Chapters

    【新唐人亞太台 2021 年 04 月 28 日訊】歡迎回來。台灣的LCD液晶產量全球第三,根據台灣環保署統計,台灣每年約產生8千公噸的廢棄LCD,雖然液晶回收技術已經成熟,但是LCD玻璃因為熔點高,無法回收重複使用,環保署與工研院攜手,將廢棄LCD玻璃,轉化為能吸附重金屬的孔洞材料,成功應用在電鍍產業的廢水處理技術,透過鏡頭帶您去看看。

    工研院化學分析研究室經理 呂健瑋:「(玻璃奈米孔洞吸附材料)可以拿來吸附重金屬材料,那吸了銅了之後,就會變成這樣,深藍色的銅的一個離子的顏色呈現。」

    將廢棄LCD玻璃,回收製成奈米化孔洞材料,用來吸附電鍍廢水,吸附不同金屬離子會呈現出不同顏色的產物,這是工研院在彰濱工業區發表的新技術。

    工研院應用化學研究組長 洪煥毅:「我們是把玻璃,它整個奈米化結構之後,它的表面積可以增加到正常的50到100萬倍,那以這個表面積來講,我們再去吸附就是像,電鍍製程中它有一些重金屬的離子,吸附完之後可以直接把這些重金屬離子拿出來去做再利用。」

    環保署資源回收管理基金管理會執行秘書 顏旭明:「透過我們跟工研院的研究,那將液晶面板,把它做一個高值化的發泡,來做汙水處理的一個吸附材使用。」

    根據彰化縣環保局統計,全縣約有超過200多家電鍍及金屬表面處理工廠,工研院表示,若是以一家用量每天50噸來統計,彰化地區電鍍廠用水量每天使用超過1萬噸的工業用水,如過使用這項新技術,過濾後的水可以循環再利用。

    電鍍業者 林振東:「一天的用(水)的話50至60(公噸),如果有回收再利用的話,可以減掉剩下30(公噸)左右。」

    環保署表示,如果將這項新技術導入用於電鍍製程的水循環處理,預估每年造就30萬公噸以上的電鍍製程水資源循環使用,並減少三分之一的重金屬汙泥,開拓超過新台幣1.2億元循環經濟價值。

    新唐人亞太電視 葉錫鴻 台灣彰化採訪報導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