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時代的新聞媒介與媒體識讀

做為資訊時代閱聽者的我們,面對日益擴展的網路環境,是時候思考識讀能力的重要性。(pixabay)

【新唐人亞太台 2021 年 07 月 05 日】(文/靜安)迅速發展的科技改變了人們接收訊息的媒介,一支手機便能知曉世界大事。傳統媒體面臨巨變,經營者紛紛朝網路平臺轉型,甚至放棄奠基多年的紙本市場。報紙產業看似步入黃昏,其實仍有不可取代的優勢。做為資訊時代閱聽者的我們,面對日益擴展的網路環境,是時候思考識讀能力的重要性。

網路叢林有寶藏也有陷阱

比起閱讀報紙,手機裡的新聞與生活資訊更加豐富、即時,任何時間都能隨選隨看。不過,多數人一天之內使用手機瀏覽網頁的時間,其實比早晨閱讀一份報紙來得長,而且大都是不自覺的耗費時間。在資訊爆炸的網路叢林中,我們一不小心就會迷路。

對商人來說,人群聚集在哪裡,哪裡就是商機。不少網路平臺為了靠流量賺取廣告收益,將文章搭配釣魚式標題,或者用誇張的敘事吸引讀者點閱。在重量不重質的經營思維下,內容農場大行其道,真假難辨。習慣於被龐大資訊餵食的我們,每天接觸的訊息很多,但能深入理解的卻甚少。

從數位媒體來看,雖有利用網路取得即時報導的優勢,但頻繁的發稿,也容易使新聞內容瑣碎化。為了求快,撰稿者無心解釋事件的來龍去脈,讀者需要花更多時間瀏覽相關資訊。除此之外,當我們在網上閱讀新聞時,還可能被冷不防跳出的廣告干擾了專注力,不易於凝聚思考。

就閱讀體驗與實質收穫來說,數位媒介確實存在著侷限性,這背後的關鍵因素,是隨著網路發展而產生的各種商業心態及經營模式,對我們的閱讀產生諸多負面影響。

傳統報紙具有的優點

從新聞品質來看,網路媒體沒有版面限制,文字的要求放寬,新聞內容可能落入流水帳、語焉不詳的窘境,甚至在行文中出現情緒化字眼。傳統報紙因媒材限制,編輯者需要字字斟酌,用最少的篇幅提供精確且重要的新聞。將相關事件整合在一篇報導中,能讓讀者用最短的時間掌握全貌,是紙本媒介的一項特性。

從採訪、編輯到核稿,一份報紙的出版經過層層把關,幫讀者過濾錯誤訊息,使新聞具有一定品質,公信力遠超過網路。進一步說,一家媒體若能在大環境中堅持挺住,不願放棄紙本媒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它對媒體從業素養與新聞價值的追求。

閱讀不只依靠眼睛,它是一個接收、思考、沉澱的過程。每天規劃一個空檔閱讀報紙,專注的接收訊息,讀完後嘗試總結自己的想法,也是培養思考能力的有利途徑。

資訊時代的閱聽素養

在資訊戰、認知戰成為熱門關鍵字的今天,必須重視識讀能力的培養,辨別正確資訊來源,知道如何查證,並幫助身邊的人釐清錯誤訊息,就是在維護彼此「知」的權力。(pixabay)
在資訊戰、認知戰成為熱門關鍵字的今天,必須重視識讀能力的培養,辨別正確資訊來源,知道如何查證,並幫助身邊的人釐清錯誤訊息,就是在維護彼此「知」的權力。(pixabay)

許多人認為,傳統的媒體普遍具有明顯的政治立場或商業背景,因此選擇到網路接觸更多資訊。不過事實上,已經有既定立場的人,往往仍優先挑選與自己理念相近的新聞平臺。在內容農場與假新聞充斥的網路世界中,反而更容易被誤導,產生一個又一個相互不理解的同溫層。

近一兩年來,一個更令人不安的現象正在發生:掌握網路的大財團及科技巨頭,利用演算法過濾特定消息,遮蓋許多被政黨、財團視為敏感訊息的內容。「免費的,最貴。」可謂當今網路言論環境的真實寫照。

在資訊戰、認知戰成為熱門關鍵字的今天,做為閱聽人的我們,必須重視識讀能力的培養。不論閱讀報章雜誌還是網路媒體,能夠辨別正確的資訊來源,知道如何查證,並幫助身邊的人釐清錯誤訊息,就是在維護彼此「知」的權力。

在媒體的選擇上,人難免有屬於自己的立場,但若有媒體能夠守住新聞業的基本素養:標題精準、內容理性客觀、用字遣詞不浮濫,不因商業環境的改變而動搖,那應該就是值得我們支持跟珍惜的。

世界變化迅速,不論是政治、科技還是疫情,都在不斷的刷新我們對外界及自身的認知。在這個資訊時代,瞭解新聞媒介變遷帶來的優缺點,保持高度的敏銳性,善用科技但不被其禁錮,都是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的議題。「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端看我們如何選擇、如何行動。@

(新唐人亞太台版權所有,轉載請取得授權,並註明出處、原文標題及網址)

相關新聞

今日整點新聞

九評共產黨引發三退大潮

目前退出中共黨、團、隊總人數

隨處可看新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