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經驗行不行?民眾自決定防疫 學與病毒共存

【新唐人亞太台 2021 年 07 月 07 日訊】今天的疫情透視,連線前台北榮總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鄭元瑜,英國首相宣布,在英格蘭地區,將不強制戴口罩,不強制保持社交距離,認為應該由民眾自行決定怎麼防疫,學習與病毒共存。英國六千多萬總人口中,已有近五百萬人確診,65歲以上長者近100%疫苗接種率,但英國單日新增確診數仍超過兩萬;請教鄭醫師怎麼理解英國的防疫決定?把「清零」當目標,是否已經相當困難?

前北榮感染科主治醫師 鄭元瑜:「英國的策略是一種大膽的嘗試,現在剛好是暑假,對於還沒有確定安全性,沒有開放施打疫苗的未成年來說,現在放鬆對他們的衝擊比較小,這個放鬆封鎖是一個好時機,而且對於在病毒傳播更有力的秋冬來到之前,這個開放的嘗試,以後還有重新縮減的空間。

英國至少打過一劑疫苗的比例,在50歲以上人口有超過九成,18歲以上的人也有八成多,所以我們看到他現在一天新增案例超過2萬5千人。相對於之下,死亡案例一天是十幾個這樣較低的比例。要注意的是,死亡的數字是反映了兩個禮拜前感染的人數,那個時候是一天大概一萬多個新案例。這樣的數字,從英國過去的統計來看,基本上是可以把它當作,每年都會發生流感的一個災害規模來看待。

我們可以預期說持續封鎖,對於經濟的傷害,最後是會造成對全民健康的傷害,包括說其他各種疾病控制不良,造成人命的損失,這種因果關係是相當明確。可是放鬆管制的話,就會造成疫情擴大,那到底有多大程度的擴大,跟醫療會造成多大、負擔多少生命的損失,其實不容易精確的預測。

所以才會講,現在就是一個嘗試的時機,就是說進可攻退可守。如果在兩個月之後,秋天到了,流感、細菌性肺炎、心臟病這些其他病人會增加,醫療量能負擔很大。然後學生又開學了,群聚會增加,民間的經濟隨著時間被封鎖,越來越吃緊,這個時候就沒有什麼可以調整政策的空間,就只能一直被現實的困難壓著打。

所謂的清零的是只有在疫情調查和強力封鎖,可以明確徹底執行的情況下,才能做到。像台灣之前每天案例三、四百人的時候,疫情調查是做不來的,就是靠擴大篩檢、加強隔離病患各種社會限制,那直到現在說,每天百人以下,就必須要重啟疫情調查,才有清零的機會。那以歐美主要國家來講,他們那種感染人數,是用清零當作目標,不切實際,那硬是要這樣做的話,其實對社會的傷害,包括說更多人命的損失會更大。

但是跟病毒共存的風險就在於說,這麼多的感染者,提供病毒持續發生變異的一種便利條件,歐美的應對方式就是打第三劑疫苗,增加抵抗對這個變種病毒的能力,也要研發新的疫苗,然後像流感一樣,每年重覆的打,就是說過去以來長期對付流感,我們就這個策略,考慮到說mRNA疫苗還有這個腺病毒載體疫苗,長期安全性還沒有確立,相對之下,這個蛋白質次單元疫苗,是比較有長期大量安全監測資料來佐證,是比較有保險的選擇。」
 

相關新聞

今日整點新聞

九評共產黨引發三退大潮

目前退出中共黨、團、隊總人數

隨處可看新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