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布局「第三代半導體」光電協會:人才優勢台灣跑更快

【新唐人亞太台 2021 年 07 月 21 日訊】中國大陸,目前是全球最大半導體市場,近年鎖定第三代半導體擴大投資,與台灣的競爭關係受到關注。台灣光電協會方面認為,台灣在人才領域擁有優勢,第三代半導體發展,台灣有機會走得更快;資深分析師建議,台美之間可加強合作,也能避免在落於價格競爭。

2020年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半導體市場,規模達到1434 億美元,各國競相投入。但翻開數據,晶片多數來自海外進口,本土生產只有15.9% ,也讓官方訂下2025年晶片自給率,70%的目標。

光電科技工業協進會(PIDA)執行長 羅懷家:「做進口替代,是它(中國政府)非常重要的工作,那在這方面它的難度,大概是兩個,我們知道矽晶圓的部分,它受到摩爾定律的限制,另外事實上大陸也受到美中科技限制的影響,所以這時候,第二代、第三代半導體,就變成它比較可以發展的方向。」

被稱為第三代半導體的碳化矽、氮化鎵,具備耐受高頻、高溫、高壓特性,最適合應用在電動車,還有5G、6G產業,市場傳出陸企華為頻頻透過旗下哈勃科技,投資40家半導體公司,切入全晶片產業鏈,但誰能走在前頭?台灣業界,很有信心。

光電科技工業協進會(PIDA)執行長 羅懷家:「台灣從矽晶圓開始到第二代、第三代,我們人才沒有問題,台灣在這一方面如何好的工廠,好的製作,我們掌握非常多的技術,這些(第三代半導體)是新的一個投入的方式的話,在這個工序的處理方面,大家都在摸索,台灣在這一方面的話,走得比較快。」

顯然,中國發展半導體,絕非這麼容易就能「彎道超車」,另一位資深分析師陳子昂認為,過去中國大陸常以大量投資,用政策補貼創造優勢,不過半導體超過400道工序,很難用相同的模式就能成功。目前IC設計,中國確實有機會市占超過台灣,不過晶圓製造、封裝測試,追上台灣少說要3-5年。

資策會MIC資深產業顧問兼資深研究總監 陳子昂:「大陸在整個製程的人才,導致的良率的改善,成本的降低,它的經驗還不是那麼的豐富,所以它發展第三代半導體,能不能那麼順利,我覺得還要待觀察。」

美國科技戰態度也是關鍵,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政府正在遊說荷蘭政府,確保極紫外光(EUV)微影設備,不會出口中國,專家認為,白宮與台灣強化半導體合作已經是進行式,台灣應該把握與美國大廠合作機會,避免未來陷入價格競爭壓力。

資策會MIC資深產業顧問兼資深研究總監 陳子昂:「台美已經把半導體,列為台灣跟美國,列為科技合作的首要項目,首要產業,台美能夠聯手,在IC設計好好的合作,我相信能夠避開中國在IC設計的威脅。」

因應中國大陸本土半導體製造商機,不少企業也在當地設廠,光電科技工業協進會執行長羅懷家也建議,晶圓上游材料,可在大陸生產,但功率元件台灣製作,是比較好的分工方式,此外也可參考台積電營運模式,在中國大陸儘量全資獨立營運,好掌握技術和智慧產權。

新唐人亞太電視 沈唯同 台灣台北報導

相關新聞

今日整點新聞

九評共產黨引發三退大潮

目前退出中共黨、團、隊總人數

隨處可看新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