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傷鳥重返自然 金管處25年來救傷2千多例

Play
Current Time 0:00
/
Duration Time 0:00
Remaining Time -0:00
Stream TypeLIVE
Loaded: 0%
Progress: 0%
0:00
Fullscreen
00:00
Mute
Playback Rate
    1
    Subtitles
    • subtitles off
    Captions
    • captions off
    Chapters
    • Chapters

    【新唐人亞太台 2021 年 07 月 27 日訊】金門是東亞地區鳥類遷徙的必經之地,自砲聲絕跡後,田間春季小麥和夏秋高粱的收成、海灘潮間帶的魚蝦貝類等,都為鳥類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據統計,約300多種鳥類曾在金門駐足,鳥種的多樣性可見一斑。但人為的干擾也嚴重危害鳥類生命,例如:魚鉤、鳥網、黏鼠板、車禍等都是造成鳥類死亡或受傷的主因。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近25年積極投入野生動物救傷工作,至今已累積救傷資料2405例。

    蒼翡翠經麻醉後取出魚鉤。(圖/金門國家公園提供)
    蒼翡翠經麻醉後取出魚鉤。(圖/金門國家公園提供)

    內政部營建署今天召開定期記者會,與社會大眾分享金門國公園管理處投入救傷工作的成果。副署長陳繼鳴表示,金管處自1996年起開始野生動物救傷工作,至今已累積2405例。其中不乏保育類動物,東方鵟、松雀鷹、短耳鴞等鳥種。陳繼鳴嘉勉金管處近年來辦理保育相關業務,提升民眾的通報、參與及政府部門、地方非政府組織的合作,共同守護金門珍貴的生態資源。

    金門國家公園接獲民眾通報,將受傷小雨燕送至金門縣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進行診斷。(圖/金門國家公園提供)
    金門國家公園接獲民眾通報,將受傷小雨燕送至金門縣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進行診斷。(圖/金門國家公園提供)
    短耳鴞經治療恢復健康評估後野放。(圖/金門國家公園提供)
    短耳鴞經治療恢復健康評估後野放。(圖/金門國家公園提供)

    金管處說明,2019年起委託民間NGO組織金門縣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執行救傷工作,每年救援200餘例,功不可沒。以2020年為例,鳥類救傷案例為204例,有102例成功野放,保育類鳥種包括東方鵟、松雀鷹、短耳鴞等有24例,救傷鳥種以褐翅鴉鵑佔最多數有24例;救傷原因以落巢為主有80例,其次為車禍39例;另有5例通報因為魚鉤誤傷而進入救援體系,其中不乏鸕鶿、蒼翡翠等特殊鳥種因被魚鉤纏繞,需要透過麻醉手術才能將魚鉤移除。

    進行傷鳥形質測量及紀錄。(圖/金門國家公園提供)
    進行傷鳥形質測量及紀錄。(圖/金門國家公園提供)

    金管處透露,累積救傷資料可作為後續相關研究的參考。透過救傷案例,可瞭解人為活動對野生動物的影響,並掌握可能的潛在威脅因子,如狂犬病、禽流感等人畜共通傳染病。在救援的同時建立各物種的基礎資料,也可作為未來保育策略擬定、環境教育及友善環境規劃的重要參考依據;而救傷與意外死亡的個體,視個體狀況製作成標本提供展示、典藏,讓這些殞落的生命,有科學紀錄上的價值。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