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澳外長防長會談 宣布強化與台灣關係
【新唐人亞太台 2021 年 09 月 17 日訊】美國與澳洲外長、防長今天召開高層會談,聚焦中國挑戰。雙方會後發表聯合聲明,強調台灣在印太區域扮演重要角色,未來將強化與台灣關係、挺台國際參與,並籲兩岸議題和平解決。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與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今天歡迎澳洲外交部長潘恩(Marise Payne)與防長杜登(Peter Dutton)訪問華府,雙方於美國國務院召開第31屆美澳部長級諮商會議(AUSMIN)。
雙方會後發表聯合聲明,觸及台灣、中國、香港及新疆等多項議題。在台灣部分,兩國外長、防長在聲明中再次強調,台灣在印太區域扮演重要角色,雙方都有意強化與台灣的關係,並讚許台灣既是民主領頭羊,也是美澳兩國重要夥伴。
聲明表示,美澳強調他們支持台灣有意義參與國際組織,在國家地位非入會先決條件的國際組織,他們支持台灣成為會員;至於需要國家地位的,則支持台灣以觀察員或貴賓(guest)身分參與。
談到台灣海峽情勢,聲明指出,美澳重申支持兩岸議題和平解決,不應訴諸威脅或脅迫。雙方也承諾,會與台灣在太平洋地區強化捐助方協調工作。
針對中國,聲明對北京在南海的過度海權主張表達關切,強調各國應能依循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CLOS),在南海行使海權與自由,包含航行、飛行自由。
雙方也針對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源調查做出表態。聲明表示,美澳支持在不受干預與不當影響情況下,對疫情源頭進行透明獨立的分析與評估;他們認為,現在急需在包括中國等地進行透明、以科學為依據的研究。
此外,聲明關切香港自治、民主制度持續遭侵蝕,也對中國壓迫新疆維吾爾族與其他少數民族人的作為,表達嚴重關切。
美澳部長級諮商會議前一天,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宣布與澳洲、英國建立防衛聯盟,協助澳洲發展核動力潛艦,確保印太和平穩定,此舉也被外界解讀成是劍指中國。
(新聞來源:中央社)
相關新聞
-
布林肯今訪中 先發布「中共涉反人類罪」
2024-04-25 08:50:30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已經搭機,準備在今天,4月24日抵達中國,而美國國務院前一天先公布最新人權報告,譴責中共當局仍在繼續對法輪功學員、新疆維吾爾族人和宗教團體成員實施種族滅絕和反人類罪。
-
布林肯訪中前 美國務院發布人權報告譴責中共
2024-04-23 20:30:57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將在明天24號到26號訪問中國。在此之前,美國國務院公布最新人權報告,譴責中共當局仍在繼續對法輪功學員、新疆維吾爾族人和宗教團體成員實施種族滅絕和反人類罪。
-
南投講座「中美角力與台灣」 200名來賓反應熱烈
2024-09-23 20:59:28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名譽教授明居正週日(22日)應南投縣議員簡千翔及南投縣電腦商業同業公會之邀請,在中興國中舉辦講座,主題為「中美角力下 台灣該何去何從?」現場二百名來賓專注聆聽兩個小時的講座後,不少人表示收穫良多,對美中台局勢更能清晰認識與了解,會後還紛紛提出問題交流。
-
中共又挖角 帛琉拒經濟利誘 惠恕仁盼獲美協助
2024-02-16 13:03:44好來看到,適逢太平洋島國大選年,中共是虎視眈眈,伺機想破壞太平洋島鏈。帛琉總統致函美國參議員,曝光中共以經濟利誘帛琉與台灣斷交,轉向與中共建交,此手法恐讓親中的人被中共收買,付出改變立場的代價,並犧牲台灣。
-
劍指中共!美日澳菲宣布7日在南海聯合軍演
2024-04-06 19:15:427日,美國、澳洲、菲律賓、日本將在菲律賓巴拉望島西北近海的南海水域海上聯合演習,這是4國首次聯合軍演。近期菲律賓與中共在南海摩擦升溫,此舉被解讀為美、日、澳力挺菲律賓。美國防長奧斯汀在聲明中說,「與盟友澳洲、日本和菲律賓的這些活動凸顯我們的共同承諾,即確保所有國家都可以在國際法允許的範圍內自由飛行、航行和行動。」日本防衛大臣木原稔則在聲明中說,「南海問題直接關係地區和平穩定,包括日本、澳洲、菲律賓和美國在內,國際社會關切此議題正當而合理。」
-
中共祭法律戰侵略印太 余茂春籲民主國家抱團
2024-07-05 20:44:50中共不放棄併吞台灣,日前更推出所謂「台獨22條」,進一步脅迫台灣。今天(5日)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與美國哈德遜研究所,在台北合辦國際研討會,哈德遜研究所中國中心主任余茂春就強調,民主國家要「抱團」,聯合起來反制中共惡行。而前一天他也在專訪中指出,如果中共武力犯台,美國對中共的打擊將是毀滅性的。
-
應對中共攻台?拜登、岸田將談組聯合軍事機構
2024-04-09 20:15:17美國當地時間8號下午,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抵達美國。這是繼前首相安倍晉三之後,時隔9年,再有日本首相以國賓身份正式訪問美國。10號,岸田將與拜登進行領袖峰會。華盛頓郵報報導,美日將討論,在太平洋成立作戰樞紐,未來,如果中共攻擊台灣,美國和日本將可以更好地即時協調軍事作戰。
-
中共海警圍攻襲擊菲律賓船隻 美日台同聲譴責
2024-06-20 19:40:26中共對菲律賓船隻的襲擊引起周邊國家關注。中華民國外交部表示,台灣反對任何以武力片面改變現狀的企圖,以及在南海的灰區行動與軍事脅迫。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也與菲律賓外長通話,譴責中共破壞區域和平穩定,並重申美國根據《共同防禦條約》對菲律賓的堅定承諾。此外,日本自衛隊統合幕僚長吉田圭秀,也與菲律賓參謀總長進行視訊通話,雙方都對事態發展表示擔憂。吉田圭秀強調,日本自衛隊始終站在菲律賓這邊,並將深化與菲律賓及理念相近國家的合作。
-
距台不到200公里! 美澳菲於巴丹島聯合軍演
2024-05-06 20:26:55好,美國軍事媒體以「美軍重返台灣附近戰略島嶼進行空襲演習」為題,報導5月5日,美國及澳洲軍隊,在距離台灣不到兩百公里的菲律賓巴丹島,與菲律賓軍隊共同進行軍演。並指出,巴丹島和附近幾個島嶼,比鄰連接南海、巴士海峽。這是共軍通往台灣東岸及太平洋的航線,也是美軍從關島前往台海的潛在中繼點。針對這次演習,美國軍方表示,主要目標是持續與菲律賓及澳洲夥伴整合。
-
川普建議台灣軍費 增至GDP10%以阻止共軍
2024-10-01 15:32:43美國總統大選倒數36天,台海安全成為關注焦點。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川普接受採訪時表示,中共不會在他任內打台灣,但他擔心後續不能避免,川普也建議台灣,將國防預算拉高到GDP的10%。
-
美國務院警告中共勿改現狀 強烈譴責台獨新規
2024-06-25 12:59:07上個星期,中共發布新規,揚言對台獨最重可處死刑。對此,美國國務院強烈譴責,並表示,威脅和法律戰,無法和平解決兩岸分歧。
-
斷交台灣後中共1隻都沒買 宏國白蝦出口少25%
2024-04-08 07:22:43台灣與宏都拉斯在去年3月斷交,轉與中共建交後,由於兩國自由貿易協定(FTA)尚未談妥,加上開價比台灣低5成,蝦農賣給中國意願不高,加上台宏外交關係生變後,出口到台灣的白蝦必須課徵20%的關稅,墨西哥對宏國蝦祭出禁令,宏都拉斯國家水產養殖者協會(Andah)最新統計顯示,2024年第一季白蝦出口量為1697.6萬磅,低於去年前3月的2282.5萬磅,出口量下滑25.82%。
-
中共對俄賣國送地 賴清德:何不要回璦琿條約土地?
2024-09-03 12:56:42再來看到,外媒路透社大篇幅報導總統賴清德近來言論,受到多國媒體廣泛轉載。賴總統日前接受台媒專訪,談到823金門炮戰後指出,中共侵台目的,根本就不是為了中國領土問題,否則,中共現在就會和俄羅斯討回龐大的中國土地。
-
因23條RFA關閉港辦 布林肯:將祭新簽證限制
2024-03-30 20:37:49箝制人權自由的香港基本法23條日前正式生效,美國國務院29日宣布,將針對香港政府官員展開新一波制裁。
-
強調台灣與中共互不隸屬!歐洲議會兩報告挺台
2024-02-29 12:45:41焦點話題帶您關心,歐洲議會大會28號通過兩項對歐盟外交及安全政策的年度評估報告,內容強調台灣與中共互不隸屬,只有台灣民選政府可在國際舞台代表台灣人民,並譴責中共試圖以武力,片面改變台海和平及穩定的現狀。
-
譴責中共軍演 美軍印太副司令籲各國發聲譴責
2024-05-23 19:11:01中共軍演消息,受到各國關注。日本官房長官林芳正今天上午第一時間表明,日本將直接且明確地向北京表達,維護台海和平穩定重要性。而美軍印太司令部副司令,也公開譴責中共軍演。
-
莫迪友台發文掀挺台接力 台印合作有望升級
2024-06-10 21:01:28印度總理莫迪勝選,昨天宣誓就職,宣布進入第三任期。日前,中華民國總統賴清德與莫迪在網路互動受到矚目。印度學者強調,台灣的自治地位及防衛,都攸關印度利益,雙方的關係應該超越經濟領域。
-
美眾院通過618億援台法案 美台軍事合作升級
2024-04-22 13:04:31美國眾議院週六通過了81.2億美元的印太安全法案,其中有19億美元,約台幣618億,會用於提供台灣軍事物資等援助。行政院長陳建仁今天受訪時,感謝美國國會通過法案,並強調,在印太地區的和平穩定上,台灣扮演一個很重要的角色。
-
抗共威脅!美日安保有史最大更新 防止台灣有事
2024-03-25 12:53:35《金融時報》報導,「美日安保條約」預計將會進行60多年來最大幅度的更新,強化駐日美軍的權限,以快速應對中共等國的威脅,防止台灣有事。軍事專家分析指出,美日行動將影響台海的安全局勢,因為安保條約當初簽定時,協防的範圍就包含了台灣。
-
台灣跟進美國禁TikTok?政院:綜合考量意見
2024-03-14 19:55:52美國眾議院壓倒性通過法案,要求TikTok母公司「字節跳動」出售TikTok,否則將禁用。對此,台灣政府是否將跟進?行政院回應,政府將關注美國立法進度,綜合考量各界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