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日團隊攜手研究 新型發光記憶體登上國際期刊

科技部22日舉行記者會,台師大團隊發表新世代發光記憶體研究成果。圖為團隊透過調控鈣鈦礦量子點的合成大小,就可以有效控制發光波長,因而有不同的顯示顏色,可涵蓋整個可見光譜。(圖/中央社)

【新唐人亞太台 2021 年 09 月 22 日訊】台師大團隊攜手日本九州大學,研發出新型高效能的發光記憶體,讓數據可以同時用電子和光學方式傳輸,研究登上國際期刊自然通訊,未來有望應用在資訊加密、網路通訊領域。

科技部今天舉行研究成果記者會。台灣師範大學光電工程研究所教授李亞儒與助理教授張俊傑,跟日本九州大學材料化學與工程研究所特聘教授玉田薫(Kaoru Tamada)組成團隊,今年7月在知名國際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新型的發光記憶體成果。

科技部自然司司長羅夢凡表示,記憶體應用層面廣泛,包括電腦、手機等,現在記憶體是用電子來做輸入與存取資料,比較普遍的元件就是快閃記憶體,用於一般性資料儲存。目前研究人員積極開發次世代記憶體元件,希望可以結合光學、電子做雙輸入輸出的記憶體,達到更有效率儲存與讀取資料。

目前市場預期可以成為現行記憶體元件的替代品之一是可變電阻式記憶體(RRAM),不過RRAM透過檢查電阻的方式會限制整體速度。

李亞儒解釋,研究成果有2個亮點,第一,團隊透過使用由溴化銫鉛(CsPbBr3)組成的鈣鈦礦,讓記憶體中2個獨立元件RRAM跟發光電化電池(light-emitting electrochemical cell, LEC)都使用同種基礎材料,大幅簡化製程。

第二,團隊讓單一結構可以提供2種元件不同的輸出特性,同時開發出新的光學判讀方式。也就是說,RRAM跟LEC可各自用電子與光學方式寫入與讀取,彼此沒有時間差,看元件發出是藍光或綠光,就可以即時判讀發光記憶體是處於1或0的狀態。

李亞儒指出,新型的發光記憶體可以精準控制,資料儲存過程中,同時也可以把資料傳遞出去,提升傳輸速度,未來有機會應用在資訊加密、網路通訊以及多位元儲存等技術,實現高速運算的需求。

科技部表示,這次研發成果拓展鈣鈦礦材料的應用範疇,可作為電子學和光子學兩者整合的新範例,期待未來的發展潛力。

(新聞來源:中央社)

相關新聞

今日整點新聞

九評共產黨引發三退大潮

目前退出中共黨、團、隊總人數

隨處可看新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