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望疫苗副作用 新療法新藥面世.民眾聚焦用藥選擇權

【新唐人亞太台 2021 年 10 月 15 日訊】施打疫苗成為各國防疫的主流方針,台灣對於疫苗的討論相當多,要不要施打疫苗,以及打疫苗會產生什麼副作用,對民眾的健康來說,都是相當重要的議題,目前,北歐多國因為mRNA疫苗可能引起心肌炎和心包膜炎等副作用,而對年輕人暫緩施打,指揮中心則透露,台灣目前相關個案有27例。

COVID-19大流行將近兩年,疫情沒有停止跡象,現階段,國際各國希望,透過施打疫苗,來控制疫情。不過,接種疫苗後的罕見副作用,備受關注。尤其mRNA疫苗可能引起心肌炎、心包膜炎,對此各國相當謹慎。台灣對這項數據,也有掌握。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 莊人祥:「10月6號為止,我們目前就是有關,這四個廠牌的心肌炎跟心包膜炎,總共有27位。其中AZ是八位,莫德納是13位,那BNT是6位。那這6位跟BNT相關的,都是大概是13歲到16歲之前,那這個都已經出院了。」

10月初以來,包含瑞典、丹麥、芬蘭、冰島等國,都因為莫德納疫苗對年輕族群來說,可能引起心肌炎、心包膜炎的風險較高,暫停對年輕人使用莫德納疫苗。

台灣的感染科權威醫師李秉穎說,自己周遭有些產生副作用的例子,但並沒有被通報,認為疫苗副作用的數據,可能比實際更低。

台大兒童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 李秉穎:「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那個疫苗不良反應,最厲害的就是AZ疫苗引起血栓,還有mRNA疫苗引起心肌炎。我們看到國外有一些具體的數據,百萬分之多少的發生率,我覺得這個可能低估,因為有一些人可能是輕微發病,他沒有通報,或者是發病了沒有通報。」

而隨著疫情發展,疫苗以外的預防或治療藥物,逐漸面世,台灣政府,也有採購口服抗病毒藥物的計畫。對疫苗還有疑慮的民眾,希望除了接種疫苗之外,有更多用藥選擇。

民眾:「人民應該有用藥選擇的權利,不管是伊維菌素,不管是奎寧,或是一些中藥漢方的療法,不應該只有疫苗這個唯一個選項。」

在遵守各項防疫規範之餘,有民間團體向政府喊話,盼有更自由的用藥選擇權。也表示政府要求所有營業場所,6成員工都需要接種疫苗才能復業,並不合理,變相對民眾形成打疫苗的壓力。

新唐人亞太電視 高健倫 黃彥菱 台灣台北報導

相關新聞

今日整點新聞

九評共產黨引發三退大潮

目前退出中共黨、團、隊總人數

隨處可看新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