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6.5強震進入「隱沒帶活躍期」近地表還有破碎帶

Play
Current Time 0:00
/
Duration Time 0:00
Remaining Time -0:00
Stream TypeLIVE
Loaded: 0%
Progress: 0%
0:00
Fullscreen
00:00
Mute
Playback Rate
    1
    Subtitles
    • subtitles off
    Captions
    • captions off
    Chapters
    • Chapters

    【新唐人亞太台 2021 年 10 月 25 日訊】宜蘭縣周日(24日)發生芮氏規模6.5的隱沒帶型地震,所幸深度很深達66.8公里,對地表影響較小,才沒造成太大災情。不過學者提醒,現在是隱沒帶地震活躍周期,擔心未來若發生規模更大的地震,仍會出現災情。而氣象局也示警,不只隱沒帶,宜蘭南澳附近,靠近地表還有被稱作「南宜蘭構造」的破碎帶,地震潛勢也很高。

    土石坍方、擋在路中央,24日宜蘭南澳發生芮氏規模6.5強震,落石一度造成宜蘭清水地熱園區,連外道路中斷,為了避免發生意外,園方從25日開始休園3天,而這起地震屬隱沒帶型,由於深達66.8公里,才沒造成太大災情,但專家提醒不能大意,因為現在正值隱沒帶地震的活躍期。

    前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 郭鎧紋:「每一百年裡面,前五十年是活躍期,活動次序大概是先西部會有大地震,像921大地震這樣,接著就是隱沒帶會比較活躍,隱沒帶活躍完以後又會回到西部,這樣就整個完成一個週期,這次的活耀期是從921(開始)。」

    隱沒帶地震成因是菲律賓海板塊,沿琉球海槽隱沒到歐亞大陸板塊下造成,從宜蘭外海到這次的震央南澳鄉和大同鄉,底下都有隱沒帶!因震央深和相同規模的地震相比,影響較小,但規模若很大仍會出現災情。

    台大地質科學系教授 陳文山:「它是板塊擠壓累積很大的能量,會產生一個超大型的地震,就是規模到8以上或8.5以上,日本311地震也是隱沒帶地震。」

    然而氣象局分析,宜蘭南澳過去發生不少地震,除了隱沒帶外,當地靠近地表還有個破碎帶,被稱為「南宜蘭構造」,是地震潛勢非常高的地區。

    前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 郭鎧紋:「南澳那邊淺層的地震滿多的,那邊也沒有明確什麼斷層,就是一些破碎帶,但這邊破碎帶地震的規模,應該不會到6.5這麼大。」

    氣象局也提醒震後3天內,仍不排除有規模4以上餘震,民眾得多留意,隨時注意自身安全。

    新唐人亞太電視 綜合報導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