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為解決中鋼廢爐渣 SCC發展30年把廢土變黃金

台灣混凝土學會年會暨混凝土工程研討會18日在高雄登場,混凝土學會創會理事長陳振川(左)致詞表示,30多年來各界在高雄的努力,幫助台灣混凝土業解決環保的問題。(圖/中央社)

【新唐人亞太台 2021 年 11 月 18 日訊】台灣混凝土學會創會理事長陳振川今天(18日)表示,自「南星」計畫開始發展SCC材料以來,全台已達17家廠商、每年生產達600萬噸規模,不僅解決廢土,材料技術更達國際上領先地位。

台灣混凝土學會年會暨混凝土工程研討會今天登場,土木工程專家陳振川接受中央社記者專訪回憶,1980年代的「南星」計劃原是為了解決中鋼廢棄爐渣、爐石處理問題,當時還引發環保團體的抗爭。

他表示,當時利用這個機會,把爐石和台電發電廠的飛灰當成材料拿來利用,成功開發出高品質的「自充填混凝土」(Self-Compacting Concrete,SCC),至今已讓負責處理爐石的中聯公司成為中鋼旗下金雞母之一。

陳振川說,台灣利用廢棄爐石、飛灰生產SCC,因為原料便宜,順利打破日本早期發展SCC時遇到價格居高不下困境,發展至今全台已有17家廠商、每年生產達600萬噸規模;不僅減少廢棄物,還可以賣錢,並持續做出高品質建築,例如在預計可使用120年的淡江大橋橋柱中,爐渣粉與飛灰的使用量就達65%。

陳振川也說,未來高科技廠台積電要進駐高雄,追求盡快建好廠房,也會需要耐震、抗腐蝕、填充快且膠結性好的高品質鋼筋混凝土,相信國內廠商會很願意、也有能力去做。

台灣混凝土學會現任理事長何長慶表示,看似簡單的鋼筋混凝土裡面,學問其實很大、蘊含很多高科技。他說,現在全世界缺工缺料,對特殊專業工人需求高,對品質要求也高;營造走向自動化、預組化是趨勢,牆面、樑柱在工廠做好、完成強度測試後,到現場像積木一樣組裝起來,比現場製作更能確保品質。

在東和鋼鐵服務近30年、現任嘉德技術開發公司董事長的何長慶說,所謂的「鋼筋混凝土」,二者密不可分,除了混凝土,也會持續發展、增進鋼筋材料。

何長慶說,台灣位於全球地震強度、密度最高地區,又想蓋出像台北101的高樓,未來需要發展更高強度、耐久又耐震的材料,也要發展相關科學基礎理論,加上業界的努力,相信能做到領先世界上各個國家。

「南星」計畫是位於高雄小港區大林蒲海岸的填海造陸計畫,剛開始是為妥善放置大林電廠的飛灰、中鋼的爐石等工業或工程廢棄物而設置,現成為自由經濟示範區預定地。至於SCC這項新水泥科技,因具有高流動性,解決混凝土原本黏稠、不容易填充的問題,因此在抗

壓強度、施作難易度、體積穩定性、耐久磨性等方面表現優異,現今許多重大國家公共工程中被廣泛使用。

(新聞來源:中央社)

相關新聞

今日整點新聞

九評共產黨引發三退大潮

目前退出中共黨、團、隊總人數

隨處可看新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