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研究AZ對Omicron保護力差 陳時中:過度解讀不好
【新唐人亞太台 2021 年 12 月 14 日訊】第18期疫苗週二(14日)開放預約,只提供BNT,想打其他廠牌也可到指定醫療院所掛號預約。但全台近700萬人接種兩劑AZ,國外研究卻發現對Omicron變異株保護力較差,醫師沈政男甚至形容接近於零,對此,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坦言,過度解讀並不好,專家小組諮詢委員李秉穎則提醒,要打第3劑。
疫苗開打第3劑,花博也能打半劑莫德納,截至週一,全台有3萬多人完成接種,占符合資格50%,而平台預約也進入第18期、只提供BNT一二劑和混打,想打其餘廠牌也可到指定醫療院所掛號。但國外最新研究發現,全台近700萬人打了兩劑AZ,其實對Omicron變異株,似乎保護力有限。
指揮中心專家小組諮詢委員 李秉穎:「(保護力)不會等於零啦,它還是會有一個效果,而且(AZ)腺病毒疫苗,它對於刺激我們,T細胞的反應是滿強的,所以你如果是一開始,是打AZ疫苗,你刺激了T細胞的反應,然後再追加其它的疫苗的話,相信可以引起一個,相當好的免疫反應才對。」
醫師沈政男,引用期刊預印本指出,如果接種兩劑AZ,28天後的血清抗體,拿來中和活的Omicron病毒,保護力幾乎降到可偵測的水平之下,等同沒有保護力,對比兩劑BNT,仍有一些抗體能夠阻擋。
而醫師黃軒則說,根據奧地利研究,AZ+BNT混打或接種兩劑BNT,對抗Omicron,都有比較好的中和抗體反應,另外第三劑如果加打BNT,對Omicron的保護力,也都能提高到70%以上,不過後續都有待進一步研究。
台大兒童醫院院長 黃立民:「所以兩劑AZ對Omicron是不夠的,那可是已經有人打過兩劑AZ了,所以還是要打第三劑甚至第四劑,如果是新的人的話,目前就是建議,還是選效果比較好的疫苗,比如說mRNA疫苗來接種。」
指揮中心專家小組諮詢委員 李秉穎:「過年時間如果有大量的國人,從國外回來7+7的防疫,當然就是會有它的風險,可是大家如果能夠遵守規定,做好後面7天的加強自主健康管理的話,也不見得說一定會出現漏網之魚。」
至於過年檢疫7+7專案首度上路,邊境仍得嚴防境外移入風險,對於高風險族群是否縮短第三劑間隔,指揮中心也要和專家討論,期盼能夠加強防範Omicron進入社區。
新唐人亞太電視 綜合報導
相關新聞
-
半天逾800人入境.7+7占七成 Omicron威脅台嚴陣以待
2021-12-14 21:18:28再來看到,今天(14日)是台灣實施新的過年入境檢疫方案的第一天,光是上午,就有超過800人入境,其中高達7成都是使用7+7方案。對於外界擔憂可能會有民眾違規,造成疫情風險。陳時中是直言表示,違規將重罰15萬到100萬元。
-
Omicron現蹤76國 加州.紐約恢復強制口罩令
2021-12-14 21:24:04Omicron已入侵全球76個國家,美國華盛頓DC也出現病例,加州和紐約州決定恢復強制室內戴口罩規定。然而,美國有許多醫護,因為沒有完成疫苗接種而被開除,醫院出現人力短缺,已有四個州使用國民兵支援。
-
陳時中重申維持7+7 北市長質疑賣場接種
2021-12-03 12:54:04鏡頭轉到台灣,衛福部長陳時中今天重申維持入境檢疫7+7規定,針對中央提出在大賣場、百貨公司設置接種站鼓勵民眾接種疫苗,被台北市府質疑是亂槍打鳥,陳時中今天上午表示,這樣的施打做法在流感疫苗、H1N1等疫情時都有做過。
-
2022年出國要隔離嗎?各國入境規定大不同
2022-01-14 22:00:19隨著全球疫苗覆蓋率的提升,各國入境政策也隨之調整,歐美國家主推完整接種疫苗後,入境不用隔離,亞洲多國則在入境管制上相對嚴格。美國達美航空表示,預期今年旅遊需求將反彈,3月以後有望轉虧為盈。
-
Omicron亂跨年?陳時中今宣布新指引
2021-11-29 09:06:55早安新唐人先來關心,隨著COVID-19新變種病毒Omicron現蹤多國,各國政府陸續加嚴防疫措施。而隨著台灣的過年返鄉潮即將到來,有學者建議「7+7」方案應該加嚴,對此,陳時中說目前沒有特別緊縮計劃。
-
中國疫情嚴峻 連日現Omicron病例 浙江多地停工停產
2021-12-14 21:36:04中國天津和廣州,接續發現感染Omicron病毒株的案例,天津官方表示,當地確診者是由歐洲入境。另外,中國製造業重鎮浙江省疫情嚴峻,寧波、紹興、杭州三地,中共管控升級,陸媒報導,至少19家A股上市公司被迫停產,也傳出多地要求民眾「就地過年」,非必要不能離開當地。
-
美智庫:中共「清零」必失敗 是2022全球最大風險
2022-01-05 22:27:08美國智庫發布2022年全球十大風險預測,最大風險來自中共的清零政策。報告認為,面對傳播力極強的中共病毒Omicron變種,中共激烈的清零手段將會失敗,這將加大全球供應鏈中斷和通貨膨脹的壓力。
-
Omicron傳播力驚人 三週成美國主流病毒株!
2021-12-21 21:57:47疫情在全球擴散,其中Omicron傳播力驚人,只花了三星期,就成為美國主流病毒株。世衛組織說,Omicron未必溫和,不但傳播速度比Delta更快,它二度感染的風險,也比Delta高出5倍多。世衛也表示,2022必須成為結束疫情的一年,呼籲中共提供病毒起源數據。
-
確診者7+7將調整 王必勝:疫情穩定讓更多人投票
2022-10-21 16:33:00中央流行疫情中心指揮官王必勝今天說,COVID-19疫情趨勢穩定向下,將針對包括確診者的7+7隔離天數等調整,減少11月26日受影響無法投票人數,會請中選會公告。
-
患者隔離期滿後回社區確診 醫提醒過年7+7風險
2021-12-15 13:22:38過年檢疫3大方案昨天上路,包括14天防疫旅館檢疫,有條件開放10+4、7+7居家檢疫,第一天,有近7成入境者選擇7+7方案。不過,醫師提醒,有患者14天隔離期滿後才確診的,加上Omicron變種病毒威脅,7+7方案可能還是會帶來風險。
-
美國疫情死亡數高達80萬 超過單州總人口數
2021-12-13 22:28:43外媒報導美國累計染疫死亡人數,高達80萬,不只超過北達科他州人口,以台灣來看,也相當於台灣屏東的總人口數。而Delta再起,加上Omicron入侵,也讓美國醫院不堪負荷。世界衛生組織也示警,疫苗對防止Omicron的效力降低。
-
英國宣布全球首例Omicron病故 境內確診量增
2021-12-14 08:50:17早安新唐人先來關心,週一(12月13日),英國通報了全球首例感染Omicron變種病毒後死亡的病例。
-
強制打2劑疫苗有第二波?陳時中:其他業別盤整中
2021-12-06 22:07:49指揮中心週日公布,24個場所業者明年都要完整接種兩劑疫苗,今天(6日)指揮官陳時中再說明,考量冬天可能性,以及新變種病毒Omicron,所以將疫苗接種標準提高。不過新措施也引發部分民眾不解,有民眾在網路質疑,「疫苗對Omicron什麼數據都沒有還強制」、「如果一直變種,是每年要打幾針」。
-
Omicron被憂已進社區 赴美旅客改搭機前1日篩檢
2021-12-03 08:57:05早安新唐人先來關心,新變種病毒Omicron已經擴散超過30個國家,美國總統拜登今天宣布加強版入境規定,不論疫苗接種狀態或出發地,所有赴美國的旅客篩檢時程,將從目前搭機前3天內,縮至1天。新規預計下週生效,確切日期還沒有公布。
-
中共頻繁核酸檢測 民眾質疑官商勾結斂財
2021-12-14 22:25:48有大陸網友曝光,在沒有封城的低風險區,也被要求做全民核酸檢測,甚至攔路檢查。民眾質疑這可能是官商勾結進行斂財。
-
柬埔寨入境女解隔後確診!突破感染CT值僅12
2021-12-14 21:43:39新聞首先來看到,指揮中心今天公布10例的境外移入個案。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下午受訪指出,有一位民眾返台,14天解除隔離後結果還陽性確診,CT值偏低。對此,指揮中心發言人表示,這是一例柬埔寨返台的民眾,周一(13日)出現相關症狀自行就醫採檢,今天確診。
-
境外+5!過年檢疫改「7+7」方案 預計本周公布
2021-11-10 21:46:22來看到,為了因應過年期間返台的人潮,指揮中心可能會進一步鬆綁,邊境檢疫措施。針對完整接種疫苗滿14天的民眾,改為7+7居家檢疫。指揮中心表示,目前這項規劃還沒有定案,預計這周會對外宣布確定版本。
-
全球一週確診創新高 日均93萬例破紀錄
2021-12-30 09:13:55影響全球經濟最大的變數就是疫情,過去一周,全球平均每天新增超過93萬5000例,再打破紀錄。而法國衛生部宣布過去24小時新增確診病例為20萬8000名,等於每秒有2人確診。
-
韓將解封5月下旬確診免隔 陳時中:做法正確
2022-04-15 22:33:55來看到,世界各國逐步解封,防疫政策,也轉而將輕症較多的Omicron視為流感來處理。南韓宣布,18日起全面解除公眾場所營業時間、私人聚會、大型活動集會以及宗教場所限制。此外,室內公眾聚集場所禁止飲食的規定,從25日起解除。並且五月下旬,確診者不必再隔離,政府會取消生活費、帶薪休假等相關補助。治療行為回歸普通醫療體系。對此,台灣防疫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南韓做法正確。
-
20國感染Omicron 起源仍不明 疫苗效力降全球恐慌
2021-12-01 13:25:27中共病毒的新型變種毒株 Omicron,迅速傳播至全球20個國家,今早最新進度是,在韓國單日增加超過5千例確診中,疑似發現Omicron,荷蘭的科學家則發現,歐洲恐怕比想像中還要更早就有Omicron案例,11月19號就有病例樣本,因此它真正的起源地在哪裡,也引發爭議。而疫苗應對新型病毒的效力顯著下降,也加劇了市場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