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鎮塭尾砲台 見證白金產業與戒嚴時代

嘉義布袋鎮塭尾砲台(李再生提供)

【新唐人亞太台 2022 年 02 月 11 日訊】嘉義縣布袋在清乾隆時開始開闢鹽田,至今已逾二百年。到了日治時期,布袋的鹽場更為成熟,布袋港成為重要的鹽運港口。為了查緝私鹽成立鹽務警察,於民國38年,在全台建築21座監視槍樓,塭尾砲台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

塭尾砲台是一座六角形、二樓半的磚造建築,先承載著台灣鹽業歷史。(李再生提供)
塭尾砲台是一座六角形、二樓半的磚造建築,先承載著台灣鹽業歷史。(李再生提供)

嘉義縣布袋鎮在民國30到40年代,與大陸、澎湖間通航頻繁,因來往港區船隻、貿易商眾多,有「小上海」之稱。布袋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晒鹽歷史悠久,白花花的鹽田,曾經具有「白金」級的產業地位。

嘉義布袋鹽山(嘉義縣文化觀光局提供)
嘉義布袋鹽山(嘉義縣文化觀光局提供)

布袋鹽場是臺灣在二次大戰後由臺灣製鹽總廠所設的六大鹽場之一,範圍跨越嘉義縣的東石鄉、布袋鎮與義竹鄉,境內接收了10多個鹽田,其中包括了歷史可追溯至清朝的「新厝鹽田」(第三代洲南場)。布袋鹽場成立後,其內設有掌潭、壽島、新厝、中區、北港及新塭六個場務所,並分為10個生產區,是台灣在二戰後,產量最大的鹽場,鹽工及眷屬數量也最多,直至民國90年(2001年)才廢曬。

文史工作者李再生表示,鹽在專賣制度的時代,政府為監管鹽的產、運、銷,為了查緝私鹽而成立鹽務警察,於民國38年,在全台建築21座監視槍樓。後因機械產鹽、鹽價大滑,民國66年解除鹽警編組,將槍樓產權移交國有財產署管理,以致槍樓荒廢。目前全台現存有四座槍樓,塭尾砲台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

李再生指出,塭尾砲台位處龍江濱海,海防駐點的要道,也因有海防部隊駐守,除了原本的槍樓,多了海防官兵公舍與水塔等建設,也為了遮蔽性,栽種很多木麻黃,形成一完整的園區。

李再生說,塭尾砲台是一座六角形、二樓半的磚造建築,外部水泥粉光飾面,樓梯、二樓地板為木板,均已腐爛。槍樓設有監視窗、機槍槍眼。塭尾砲台,先承載著台灣鹽業歷史,爾後成為警備總隊第四大隊海防班哨的碉堡,再次見證戒嚴的威權時代。

李再生表示,塭尾砲台因位處偏僻,常成外地偷倒廢磚;因地勢低窪,遇雨即淹水。期望具雙重歷史意義的建築,能獲有關部門的重視,讓古蹟能保存下來,也讓更多人藉此瞭解在地文化。

(新唐人亞太電視 方雅嫻 整理報導/責任編輯:姚瀚宇)

相關新聞

今日整點新聞

九評共產黨引發三退大潮

目前退出中共黨、團、隊總人數

隨處可看新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