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力短缺 馬國工大研發穿戴式機器手臂

【新唐人亞太台 2022 年 10 月 22 日訊】世界第二大棕櫚油生產國的馬來西亞,約80%的棕櫚樹種植園工人是來自鄰國印尼的移工,但受疫情影響導致勞動力嚴重短缺,當地正在嘗試以機械化方式採摘,馬來西亞理工大學(UTM)研發出一款穿戴式機器手臂,能減輕工作者的負擔。

從類似背包的裝置,延伸出兩支紅桿綁在手臂上,接著開啟肩上的控制桿,模擬工人採摘棕櫚果實的動作,就能輕鬆剪下幾乎比人高出一倍的棕櫚葉和沉重的果串。

這是馬來西亞理工大學一個研究團隊,為棕櫚種植園工人所開發的外骨骼機器手臂「特雷爾」(Terer),以往工作者必須操縱重達8公斤的修剪杆採摘棕櫚果實,而根據這款機械外骨骼的實驗結果,大約可減少20%的工作量。

研究助理 哈齊克:「使用機器可以為我的上臂兩側提供支援。當我工作時,它支撐著我的手臂,因此我沒有出力(來支撐杆子)。我只是拉動、修剪和削斷棕櫚樹。同樣的工作我只是打開外機器,因為我的兩隻手臂都被支撐著,我只需要走路和搬運貨物。」

馬來西亞面對未來幾年來自非洲、拉丁美洲和印度等棕櫚油新興生產國的競爭,不僅要解決對勞動力的依賴,還要確保具有競爭優勢。

馬來西亞棕櫚油委員會總幹事 艾哈邁德·帕維茲·古拉姆·卡迪爾(Ahmad Parveez Ghulam Kadir):「我們一直是主要生產者之一,現在我們仍然是第二大生產者,我們曾經是第一大生產者。我敢說我們也是技術、研究和其他方面的先驅者。所以我認為這是非常關鍵的,這個產業必須為未來作規劃。」

疫情影響使馬來西亞今年短缺約12萬名工人,據業內人士估計,這將使棕櫚油業者今年損失超過200億令吉(約新台幣1,360億元)。雖然現有機器還難以用於穿越龐大而高聳的棕櫚樹園,但棕櫚樹種植業者仍相當樂見,有新的技術幫助小型種植園減輕工作負擔。

研究人員估計「特雷爾」的原型開發已經花了20萬令吉(ringgit,馬來幣)(約新台幣136萬元),如果大規模生產,成本可能落在7,000令吉(約新台幣4.8萬元)。

新唐人亞太電視 書荷 綜合報導

相關新聞

今日整點新聞

九評共產黨引發三退大潮

目前退出中共黨、團、隊總人數

隨處可看新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