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價漲多逼近綜所稅免稅額調高門檻 財部將精算
【新唐人亞太台 2022 年 11 月 10 日訊】財政部將依據物價漲幅,檢視是否調整2023年綜所稅免稅額等;據試算,累計物價漲幅逼近、但未達3%的法定調整門檻,官員指出,初步計算數字距離調整門檻「非常接近」,為求謹慎,已函請主計總處提供確切數字,進一步精算後對外公告。
也就是說,若最後精算漲幅達3%,財政部料將調高2023年綜所稅免稅額、標準扣除額等6個項目;若不及3%,則維持現行金額。
財政部例行在課稅年度的前一年年底或當年年初,公布綜所稅免稅額、標準扣除額、薪資所得及身心障礙特別扣除額、課稅級距、退職所得免稅額度,以及所得基本稅額條例(最低稅負制)各項免稅額。
按規定,當遇到消費者物價指數較上次調整年度的指數,累計上漲達一定程度時,就會按物價漲幅調高上述免稅額等項目;其中,綜所稅的調整門檻為物價指數累計上漲達3%。
儘管財政部尚未公告2023年綜所稅免稅額等是否調整,主計總處近日發布10月消費者物價指數,已可先行計算出物價上漲幅度是否達調整門檻。
據此計算,與上次調整年度相比,消費者物價指數至今漲幅2.985%、未達3%。財政部官員表示,初步計算的漲幅,與調整門檻確實「非常接近」,事關重大、必須審慎,待主計總處正式回函提供資料,財政部會進一步精算。
若最後精算數達3%法定門檻,將是連兩年因物價漲幅,調高綜所稅免稅額、標準扣除額等。
如果不及3%門檻,財政部則不會調整2023年綜所稅免稅額等,也就是說,民眾2024年5月申報綜所稅時,未滿70歲適用的免稅額將依然是新台幣9.2萬元、單身者標扣額12.4萬元。
至於遺產稅及贈與稅免稅額,由於最新物價水準與前次調整、即2022年相比,上漲幅度低於10%調整門檻,預估2023年遺產稅免稅額、贈與稅免稅額都不會調升。
同時,營利事業及個人所得基本稅額條例部分,則是消費者物價指數較上次調整年度指數上漲累計達10%以上時,將按上漲程度調整。
目前企業最低稅負制免稅額為50萬元;個人最低稅負制免稅額為670萬元、保險死亡給付免稅金額為3330萬元;企業與個人上次調整年度分別為2013年與2014年。
其中,營利事業部分,由於累計漲幅已達10.554%,按公式計算料將調整至60萬元;個人方面,上漲約9.49%,未達調整門檻。
(新聞來源:中央社)
相關新聞
-
綜所稅免稅額全數調高 減稅95.7億後年5月適用
2021-11-24 22:38:11反映物價走升,財政部24日公告,明年綜所稅免稅額、標準扣除額、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分別調高至9.2萬元、12.4萬元、20.7萬元,共有6個項目都將調升。財政部表示,預估增加民眾可支配所得95.7億元,2023年5月報稅適用。
-
台CPI今年估升0.3 蔬果去年漲幅11年最大
2017-01-05 13:13:18主計總處今天公布去年12月CPI 消費者物價指數,比上個月跌1%,但與前年相比,去年全年平均,上漲1.4%,是近四年來最大漲幅。主要是因為食物類漲幅達到近8年最大。而蔬菜水果的漲幅,也是11年來最高,另外,針對一例一休造成企業人力成本提高,主計處預估,今年CPI可能因此上升0.3個百分點。
-
近半申報戶免繳綜所稅 0.55%富者貢獻稅額逾3成
2023-01-09 16:07:12還稅於民議題發酵,但據財政部統計,隨免稅額等調高,免繳綜所稅者,2020年已擴大至總申報戶約49%;同時,所得淨額500萬元以上者數量雖僅占0.55%,但貢獻了34.5%的綜所稅應納稅額。
-
基本工資9/1審議 學者:應調漲但漲幅不宜過高
2022-08-25 10:50:32基本工資審議會9月1日召開,學者認為,今年情勢與去年相比,勞工生活確實受物價影響,基本工資應該調,但因數據顯示製造、科技業等出口情勢可能轉差,漲幅不宜過高。
-
勞保年金請領將調高!月領2萬可多領1028元
2019-04-04 21:26:59勞工朋友每月領薪,都有一筆金額,提撥作為勞保準備金,根據勞保條例,當年度平均CPI累計成長率超過5%,就會進行調整,勞保局就公佈,2012年請領的勞保年金將要調整5.14%,影響勞工人數超過13萬人。
-
美4月CPI恐創高 6月升至少2碼?通膨難趨緩
2022-05-10 16:20:03美國本周即將公布4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但多家投資機構示警通膨問題非常嚴峻,我們請教資深分析師謝晨彥,怎麼看美國十年公債殖利率,6日已經升破3%,美國聯準會6月升息幅度會是多少?通膨是否真如官方預期逐步趨緩?請教您看法。
-
全球百物騰貴 日本物價卻不漲 日媒:企業吸收 惡性循環
2021-11-22 16:30:49當全世界都在警戒通膨危機時,日本民眾似乎對物價的上漲比較無感。然而,原物料上漲和日圓貶值,使得日本的進口物價不斷飆升。企業物價和消費者物價兩種指數的脫節,正在逐漸侵蝕日本的經濟。
-
美中CPI藏通膨隱憂?謝金河:壓力在中國那一邊
2021-06-07 20:57:12近期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衝上12年來新高,也讓外界擔心是否通膨疑慮再起?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點名中國可能陷入通貨膨脹危機,尤其原物料價格走揚,是長期趨勢,民間學者也做出分析。
-
台灣2月CPI年增2.43% PPI年增4.10%
2023-03-07 17:08:26物價情況受到關注,下午主計總處公布,台灣2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數據顯示,較去年同期上漲2.43%,不過相比1月份(3.04%)下滑0.61%,1到2月台灣CPI年增率平均為2.74%,顯示整體通膨情況依舊相當嚴峻。此外2月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年增4.10%,較上個月稍降0.24%。
-
3月物價再漲2% 蔬果價格飆漲8成
2016-04-08 12:38:56主計總處昨天公布3月消費者物價總指數,年增率CPI大漲2%,接連第二個月物價漲幅達到2%,連續7個月上揚。消費者物價指數大漲主要是因為蔬菜水果飆漲,蔬菜漲幅將近八成,導致食物類價格大漲8.62%,創下43個月以來的最大漲幅。
-
中國1月CPI年減0.8%陷通縮危機 2009來最大降幅
2024-02-08 21:47:32中國經濟持續面臨通縮危機,當局今天(8日)公布,中國1月的CPI年減0.8%,不但是連續第四個月CPI處於通縮區間,更是2009年以來最大的降幅。
-
1週後截止 仍有4成民眾未報稅
2015-05-26 20:50:495月份是報稅季節,不過您納稅了嗎,距離報稅截止日,只剩下一個星期左右,但是根據財政部的統計資料,還有將近4成的民眾還沒有繳稅。
-
美物價指數飆至30年新高 謝金河:物價上揚成新常態
2021-11-11 22:13:31美國最新數據顯示,上個月通貨膨脹來到30年高點,而近期台灣物價指數也連3個月升破2%通膨警戒線,台灣產業大老看通膨現象,認為不用過度悲觀。財經專家謝金河分析,全球結束通縮,往通膨的路上走,台灣也會逐漸感應,預期台灣長期沒有調整過的央行貨幣政策,明年會有大變化,通膨不會大暴走,但物價上揚,會成為新常態。
-
物價壓力沉重!台灣1月核心CPI破2.42% 創13年新高
2022-02-11 20:32:54國際通膨壓力,可以說是相當沉重,油價還有大宗物資價格上漲,也衝擊影響到台灣,行整院主計總處,公布1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連續六個月超過2%的通膨警戒線,尤其,核心物價指數,創下13年新高,顯示物價壓力還是十分沉重。
-
報稅季開跑 「8大利多」手機新增便民2功能
2023-05-01 20:51:48五月一日,在台灣,綜合所得稅申報開跑,台灣財政部表示,今年綜所稅新增八大利多,手機報稅3.0更方便,可以選擇超商以現金繳稅,不用再以紙本寄送證明文件,官員鼓勵民眾宅在家中報稅,不用到國稅局人擠人。
-
台灣通膨趨緩? 8月CPI回落2.66%創半年新低
2022-09-07 16:38:47隨著國際原油、大宗物資價格轉呈下跌,主計總處公布最新物價調查結果,8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月減0.09%、年增率降至2.66%,終止連續5個月超過3%,但仍連13個月超過通膨警戒線2%。
-
台灣通膨低估?水電補貼.CPI權重未全數反映
2023-03-03 17:17:14各界都很關心今年通膨情況,我們請教台經院研究員邱達生博士,辭任的央行副總裁陳南光,之前曾經撰文示警,台灣通膨數據溫和,可能並未反映真實情況,商品價格由於政策管制,可能實際通膨遠高於公布數據,不少學者,也都提到台灣通膨壓力仍然存在,不可掉以輕心。您怎麼看台灣通膨是否有被低估的可能性? 我們也注意到我們臺灣的水電費用,還有多項生活支出,其實長期是有相關的政策補貼的,相比鄰近國家,其實相對便宜,是否也可能代表說,實際通膨會比數據來的更嚴重? 是,今年央行是預估說通膨率是有望回落到2%左右,不過您覺得說可能是
-
通膨發酵 1月房租飆漲2.44%創26年半最大漲幅
2023-02-10 18:06:45通膨威力驚人,主計總處今天公布1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為3.04%,其中房租大漲2.44%,創26年半最大漲幅。主計總處官員指出,除了維修成本高漲,房東考量通膨壓力,於合約到期後漲租可能也有影響。
-
俄烏衝擊 3月CPI攀3.27% 創9年半最大漲幅
2022-04-08 21:35:16俄烏通膨之火燒到台灣了嗎?主計處今天(8日)公布,3月份消費者物價總指數(CPI),較上個月漲0.31%。創101年9月以來、9年半最大漲幅。不含蔬果、能源的核心物價總指數(CPI),年增率也達2.47%,顯示物價上漲壓力持續攀升。
-
5月物價上漲 水果漲幅10年來最高
2016-06-07 21:05:22物價居高不下!主計總處今天(7日)公布5月物價指數,比去年(2015年)同期上揚1.24%,其中水果漲最多,創下10年最大漲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