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不斷提醒依賴台晶片風險 脫台雖難但值留意

英特爾、三星近年砸重金拚晶片升級卻都敗給台積電,可見要找到替代者實在很難。示意圖。(圖/新聞合成圖)

【新唐人亞太台 2022 年 11 月 20 日訊】芬蘭總理馬林上週說歐洲「太依賴」台灣晶片,此非歐盟政界首次提及,歐洲智庫報告也建議歐盟尋求台灣以外的晶片製造合作對象。歐盟想拚晶片自主談何容易,但他們敲響警鐘卻也非「好傻好天真」。

馬林(Sanna Marin)將「我們對台灣太依賴」連結到呼籲歐洲必須建立科技能力,「以免發生像是疫情或俄烏戰爭帶來的供應緊張」,明眼人都知道她在擔心台海危機。

其實9月間,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負責內部市場政策的執行委員布勒東(Thierry Breton)對「不能依賴台灣」說法更直接。他說:「我們來想像,為了某個理由台灣明天被封鎖了…不到兩週全世界就會失去(晶片)製造產能。」

今年2月執委會提出「歐盟晶片法」(EU Chips Act),這是在全球供應鏈危機連連下,整套提高產業自主構想的一環,主要擺脫對象是掌握稀土等科技關鍵原料的中國,畢竟他們已從過度依賴俄國能源的教訓上,看到了中國這個歐盟最大貿易夥伴的影子。但中國對台威脅加劇,也讓歐盟驚覺對台灣半導體「既依賴又怕受傷害」。

歐洲經濟政策重要智庫Bruegel在18日發表報告,分析歐盟的晶片政策可從中國經驗學到哪些教訓。報告指出,中國政府自2015年起砸下1500億美元(約新台幣4.7兆元)試圖建立半導體產業鏈,數倍於美國晶片法案提出的527億美元和歐盟執委會提出的430億歐元(約新台幣1.4兆元),但8年來依然成效不彰。

報告舉出2019年全球半導體市占率圖表可知,附加價值最高的晶片設計領域由美國65%獨占鰲頭,台灣17%居次,中國只拚到15%(歐洲不到3%);晶片製造則是台灣的天下,占60%,韓國19%,中國只有6%;技術最低階的組裝才是中國砸大錢最有成果的,市占19%,但仍以台灣53%占最多。

由於中國政府將67%的半導體資金都投入建立晶圓廠,卻只得到6%市占。Bruegel報告以此提醒歐盟「砸錢買不到升級」,主張將晶片自主經費投入歐洲較有利基的高階領域,「歐盟不需要設定半導體自我依靠的目標,而是信賴美國、日本、韓國和台灣等供應來源」。

但報告話鋒一轉指向台灣,因全球7奈米及更高階的晶片製程有80%集中在台灣,「歐盟可尋求與其他供應商結盟,以免台海發生重大地緣政治事件,以及潛在的地震等天災風險」。

這份報告主要撰稿人賈西亞-艾雷洛(Alicia García-Herrero)並非對台不友善的學者,幾天前她才在「亞洲時報」(Asia Times)投書批評拜習會沒什麼成果,反而要當心變相替「習近平對台灣收緊的紅線」背書。

因此,國際上這類「去台化」言論反映了台灣面臨的地緣經濟情勢,值得留意。

當然以台積電等台灣半導體企業的實力,歐美絕無可能與台灣脫鉤,就像Bruegel報告也提到英特爾(Intel)、三星近年砸重金拚晶片升級卻都敗給台積電,可見要找到替代者實在很難,但不代表他們不會努力降低對台製晶片依賴度。

如同Google前董事總經理簡立峰曾在專欄提醒台灣要當心變成產業過度集中的「晶圓島」。他說:「台積電帶來台灣的價值,但也要預想有一天對台灣帶來的風險。」

他認為,換言之,台灣不能一直以晶片製造力自滿,否則單靠台積電就像強求一隻手撐住台灣全身的重量,應致力於「四肢健全」,讓國際視野中的台灣除了民主理念、晶片獨霸之外,還有更多讓世界不可或缺的價值,才能帶來更大的保障。

(新聞來源:中央社)

相關新聞

今日整點新聞

九評共產黨引發三退大潮

目前退出中共黨、團、隊總人數

隨處可看新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