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驗檢查部分負擔可望擱置 健保署要先抑制浪費
【新唐人亞太台 2023 年 02 月 28 日訊】健保部分負擔將分階段調整,藥費、急診最快4月實施,檢驗及檢查待議,中央健保署署長石崇良告訴中央社,若能從醫師端抑制浪費,檢驗檢查部分負擔就不會執行。
民眾目前用健保做腹部超音波、電腦斷層等檢驗檢查,不必部分負擔費用。石崇良最近接受中央社專訪時說, 會盡一切努力,窮盡所有辦法仍無效(抑制浪費)時,才會考慮開始向民眾收費(部分負擔費用)。
急診、藥費、檢驗檢查等部分負擔調整案,原擬去年5月實施,但為避免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期間增加民眾醫療支出而暫緩。石崇良日前就職時表示,部分負擔調整將分2階段,急診及藥費是第1階段,最快4月實施,檢驗檢查則暫無法承諾下半年上路。
石崇良最近接受中央社專訪時強調,抑制檢驗檢查浪費,應優先從醫療端管理著手,而非直接增加病人負擔,因為多數檢查檢驗由醫師決定,病人主動要求情形較少。
他指出,調整部分負擔有2大目的,分別是落實分級醫療與避免健保資源浪費,減少民眾動不動往大醫院跑的行為。
門急診的醫療分級從基層診所到醫學中心,石崇良說,檢查檢驗則沒有分級醫療問題,幾乎高達9成檢驗檢查只能在醫院完成,各層級醫院擁有的設備幾乎是固定的,檢查檢驗部分負擔與基層醫療比較沒有關係。
石崇良說明,健保署預計透過優化數位醫療介入、強化事後稽查,從醫院端減少重複檢查檢驗,若執行成效佳,就不需增加部分負擔。
他進一步說明,優化數位醫療介入建立在「次世代數位醫療平台」藍圖之上,統一醫療資訊上傳、查閱格式,標準化架構可以增加跨院可操作性、可對話性,成為醫師上傳資料、主動查閱誘因,甚至設計主動提醒功能,顯示病人曾在一定時間內有同樣檢查,減少重複浪費。
從醫院端管理檢驗檢查數量,還必須搭配事後稽查,石崇良說,透過健保大數據分析,與同級醫院、醫師相比,可以看出開立檢驗檢查數量相對較高的名單;至於患者端同樣可以藉由大數據,找出執行檢驗檢查較多病人,找出需要政府給予輔導對象。
他指出,如果醫院管理做得好,檢驗檢查就不需要加收部分負擔。若是就醫行為造成浪費,才要民眾多付錢。近期將執行的藥費及急診費,都是希望透過部分負擔影響就醫行為,藥吃多了傷身體,不吃丟掉會污染環境、傷害地球,希望減少重複開立藥物製造浪費。
此外,如果民眾就醫收取檢驗及檢查部分負擔,後續若未執行,將面臨退費問題;如檢驗及檢查當下收取,將增加民眾批價排隊人潮,石崇良的結論是,檢驗檢查部分負擔配套措施待與醫界、相關團體溝通再予推行,門診藥品、急診部分負擔調整先行。
(新聞來源:中央社)
相關新聞
-
新藥新科技難納健保 考慮有條件收載解套
2023-02-28 16:03:12部分新藥新科技昂貴卻療效實證不足而遲未納入健保,病患自費負擔不小,中央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表示,未來考慮有條件暫時健保收載,交由專家討論,也將考察英國癌症藥品基金運作方式。
-
每年藥品丟棄近200噸 慢箋免部分負擔擬取消
2017-12-04 14:54:58為落實使用者付費及抑制藥品浪費,健保署將取消健保慢箋免藥品部分負擔,目前全國近600萬人持有慢性病連續處方箋,扣除經濟弱勢及重大傷病者除外,預計510萬人受到影響,最快明年3月實施。
-
部分負擔上路分2階段 急診、藥費調整最快4月實施
2023-02-16 11:50:43健保部分負擔新制延宕至今未上路,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部分負擔將分2階段上路,急診及藥費是第1階段調整,最快4月實施,檢驗、檢查部分負擔仍待討論,暫無法承諾今年下半年上路。
-
健保部分負擔新制何時上路?薛瑞元:視疫情而定
2022-10-12 12:22:53衛生福利部長薛瑞元今天在立法院備詢時談及延宕的健保部分負擔新制究竟何時上路時表示,應該要實施,但不一定剛好就是年底,要看疫情和社會復原程度。
-
部分負擔新制財務增幅不大 健保署長盼提升費用意識
2022-11-29 12:23:14健保部分負擔新制從明年第一季上路,改為上半年執行,健保署長李伯璋今天表示,新制勢在必行,雖然對整體財務增幅不大,但意義重在提升民眾費用意識,減少不必要醫療浪費。
-
健保部分負擔將調漲 預計最快5月上路
2022-02-18 22:53:03健保費部分負擔調漲,衛福部長陳時中宣示方向已定,細節由健保會下週五(2月25日)討論,目前還有2種版本在拉鋸。最新一些試算方案出爐,未來不經轉診前往醫學中心就醫,要是接受電腦斷層等檢查,看一次病恐怕就要破千。但健保署估計60%民眾不會多付超過200元,新方案預計最快5月上路。
-
健保今年凍漲 明年調漲幅度恐刷新紀錄
2020-10-12 14:23:19健保虧損嚴重,政府預估明年必須調漲保險費率或調高藥品、檢查費用的部分負擔,這有待行政院拍版定案,不過,衛福部先行預告調高單次住院的部分負擔及全年累計部分負擔上限,分別從現行3.9萬元調漲為4.1萬元,以及6.5萬元調漲為6.9萬。
-
薛瑞元:若經濟復甦不足 健保部分負擔新制擬延後
2022-11-29 16:55:06健保部分負擔新制原規劃明年第1季上路,衛福部長薛瑞元今天上午表示,預計明年上半年執行,是否意味延至6月,「我不敢這樣說」,經濟復甦力道不足可能延後,視實際發展。
-
就醫3大部分負擔擬漲 健保會無共識交衛福部拍板
2022-02-25 17:05:02衛福部擬調高健保部分負擔,拿藥、做檢驗檢查、急診就醫都要多收費,恐影響超過1565萬人。健保會今天開會討論,專家提出多項疑慮,無明確共識,將由衛福部長陳時中拍板。
-
健保部分負擔草案出爐 拿藥、檢查最快上半年喊漲
2022-03-16 19:17:00衛福部今天預告健保部分負擔調整草案,未來做檢驗檢查、拿藥、小病衝大醫院急診費用將喊漲,但慢性病處方箋第2、3次仍免收,逾59%民眾每年多花不超過新台幣200元,最快上半年實施。
-
2016哪些新制上路 一分鐘速看
2015-12-29 20:47:03馬上就要迎接2016年,有哪些攸關民眾權益的新制將在新年元旦上路?我們用一分鐘時間,告訴你。
-
健保停復保將廢止 僑民欠費不繳就鎖卡
2018-01-16 06:29:54旅居海外人士回國加、退健保,長年遭質疑專程回國利用健保資源,為了釜底抽薪,衛福部決定修改《健保法》,廢止實施23年的「停、復保」。另外長期旅居國外、積欠健保費的人,健保署也研擬恢復「鎖卡」限制就醫。提醒旅外僑胞,月月都得繳費才能享有健保。
-
台女星高調曬中共身分證 立委曝:不能用台健保|台灣速速看
2021-11-29 22:30:2858歲台灣原住民歌手千百惠,1991年遠赴北京後就淡出台灣歌壇,近日秀出20多年前辦的中國居民身分證,立委王定宇說,台灣是自由民主的國家,會尊重每個人移民選擇的自由,並不會欺負千百惠,「最多是被人不屑為伍而已!」王定宇還提醒法律規範,將喪失臺灣人民身份及公民權,包括使用健保就變成外國人囉!
-
方芳喊兩岸統一稱不在乎健保卡 陳時中:不要看病就好
2022-01-19 16:07:39資深藝人方芳(周正芳)近年移居中國,表態支持兩岸統一,更向陸媒表示就像教小孩一樣,要中共教訓台灣。方芳日前對外宣稱拿到中國公民身分證,不過被網友抓包只是拿到台胞證,仍可以使用台灣健保,引起網友不滿,要方芳剪掉健保卡。
-
逾七成支持 川普國會演說九重點速看(中英對照)
2017-03-04 00:41:43美國總統川普2月28日在國會聯席會議上首次發表演說,詳敘稅制、移民、醫保、經濟和國防等重大政策,承諾「重振美國精神」。美國主流媒體多認為這是川普最好的一場演說,觀察人士認為重要性堪比「國情咨文」。
-
健保卡當會員卡? 陸配借親友「屢冒用」難防
2019-05-31 21:01:17有人上臉書社團爆料,一名中國大陸籍配偶,居然拿自己的健保卡給來台旅遊的親友使用,被警告後仍再犯三、四次,引發網友譁然,直稱「當健保卡是會員卡的概念」。健保署證實,包括逃逸外勞用朋友健保卡就醫,今年就有五件,其中一件是中國籍表姐妹共用健保卡,至少用了100多萬健保給付,如今面臨最高20倍的罰鍰。
-
醫師:一國兩制下高品質健保恐崩潰
2019-04-23 08:33:06中共網軍散播假訊息,對台灣宣傳一國兩制,然而醫師蔡依橙昨夜在臉書上分享一篇香港媒體的投書。他說,如果台灣接受與中共統一,或中共認可的總統候選人後,將有大量中國大陸民眾湧進台灣,一起使用健保資源,開刀要等一年以上。一旦醫療體系過載,就能名正言順開放大量中國大陸醫師進入台灣,提供更多品質堪慮的醫療服務。他說,這些都在香港上演了,一國兩制下的香港,變化令人相當憂慮。
-
健康也向錢看?服貿衝擊台醫療體系
2013-06-27 21:29:09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簽署,大陸對台灣開放80項,台灣對大陸開放64項服務業,但是台灣服務業和大陸服務業,單單起跑點就不一樣,服務業占台灣 GDP高達七成,中國的服務業占GDP還不到四成五。而開放的項目中,也包含醫療機構,今天有民間團體和業者,通通站出來到立法院開公聽會,抨擊貿然開放,恐怕衝擊台灣行之有年的醫療體系,和健保制度。
-
黃安健保費達百萬元?妻哽咽駁特權
2016-03-11 07:23:18藝人黃安心肌梗塞回台進行手術,妻子小邱昨天下午,接受媒體受訪時淚崩表示「他們是台灣人」,希望外界體諒家屬心情,強調沒有特權,一切都是依照保險公司程序走。另外,今早有平面媒體估計,黃安住院開刀健保約負擔80萬元,過去在中國住院,每日最高可領8千多元補助,加上心臟支架、台灣住院的等級,健保支出可能達百萬元。
-
中國水資源浪費加污染 城市缺水嚴重
2011-07-14 21:20:41中國水資源浪費加污染,造成水資源短缺問題日益凸顯,近400個城市缺水。北京環保人士張峻峰,指出中國工業和農業用水消耗很大,應該轉移耗水型工業,加強水利設施建設,並改變生活方式,減少對產品的需求,才能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