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民文化與保育可共存 手繪仿真羽毛接受度提升

【新唐人亞太台 2023 年 09 月 13 日訊】台灣體型最大的日行性猛禽熊鷹,是瀕臨絕種的一級保育類動物,而在原住民傳說裡,熊鷹羽毛在排灣族、魯凱族都扮演重要角色,是身分象徵。為了保護熊鷹,有學者等保育團體,推動「熊鷹仿真羽毛繪製工作坊」5年,11日展出成果,30幾件親手繪製的仿真羽毛作品,栩栩如生。透過鏡頭來看看。

展覽館內展示著頭飾、髮飾、羽扇等33件作品,這些都是排灣族與魯凱族學員繪製成的仿真羽毛作品,每一支羽毛都象徵著,殊榮與使命。

部落耆老:「你戴那一支羽毛不是好看,是一個使命,所以我們也不敢隨便亂戴。」

屏科大野保所教授 孫元勳:「希望能夠讓整個山上熊鷹的非法獵捕,會因為市場的黑市的價錢都降溫,不會讓熊鷹承受這麼大的獵捕的壓力。」

屏科大教授和工藝師為保護熊鷹與兼顧傳統文化,推動仿真羽毛創新工藝,在2018年,工作坊終於開始有了第一屆課程,共20多個部落、300人次學習製作。

仿真羽毛研發者工藝師 鍾金男:「那就實際把樣品展示出來,大家看到就是說有相當的逼真度,所以才把這個技術,到各部落去開班授課,整個的畫製技術都有轉移給部落。」

古樓吉羅夫敢家族領袖 羅鳳萍:「從一開始衝擊滿大的,大家都不太能夠接受,越到後面這幾年熊鷹越來越少,真的越來越少,我知道,大家的接受度越來越好越來越高。」

佳興達固達固子家族領袖 沈文伶:「在一開始孫教授有來到家裡,到各個部落到各個家族去去訪問說,傳統領袖能不能接受仿真技術,那當時我們家族的領袖阿公,他說他願意接受這個仿真羽毛的技術,因為他認為傳統文化跟保育是從可以共存的。」

隨著社會環境的變遷,為搶救熊鷹「仿真羽毛」只是方法之一,最大的期待還是取得大部分族人的認同,讓熊鷹不再成為商業交易的犧牲品。

新唐人亞太電視 李金菊 台灣屏東報導

相關新聞

今日整點新聞

九評共產黨引發三退大潮

目前退出中共黨、團、隊總人數

隨處可看新唐人